专家观点也应实行分级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 09:17 南方日报 | ||||||||
作者: 刘以宾 近日,2004年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向社会发布:中国人的平均性伴侣数最多,为19.3人。一系列迹象表明,这项报告明显失真,甚至纯粹是一次“恶意公关”。然而,即使终有一天“杜蕾斯”收回报告甚至站出来向世人道歉,“性伴侣数”、“19.3人”之类的讯号也会依然深印在民众的脑海里,并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乃至导向作用。
近期不知怎么了,性信息、性新闻似乎异常地多,其中最“打眼”的是以第二届全国“性文化节”为背景、以我国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为代表的新闻。其中似有三大“看点”:一是“性化”论,二是对“一夜情”的独到注解,三是建议向“小姐”学习性技巧。笔者深信潘教授是一位严肃的学者,然而上述观点和主张毕竟只能作为一家之言,是处在学术研讨之中尚无定论、尚不具备对民众的性理念、性行为的普遍指导意义。如此大张旗鼓地广泛传播,闹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否也会产生“杜蕾斯报告”效应,笔者不无担心。 据说在医学科学领域有严格的、全世界约定俗成的规范:一种新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或诊疗技术,在未经充分论证和临床效果证明的情况下,是不能大面积推广并予以临床应用的。包括性学在内的某些研究领域,按说也应当如此。关在学术讨论的会议室里,限定在一定的知晓范围,大可标新立异,干嘛急于广泛传播?看来,性学家们的意见、观点在传播时也应实行“分级制”,例如“小范围的专家研讨级”、“一般范围的爱情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研讨级”、“性知识大众版的科普级”等等。假如成为真的,近期被广泛传播的潘教授观点,大都是应纳入“大众不宜”范围的。 专家,往往在某一专业领域拥有比常人多得多的知识积累,具有常人所无法具备的价值判断、独特视角和思维方法。以“一夜情”为例,潘教授认为它“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并不去侵犯自己和对方的配偶、恋人、父母等人的权利”,假如此说引起性学研究同行们的激烈辩论倒无需多虑,而一旦向广大民众传播,其性质、作用就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因为:一般百姓不可能、也没有如此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与潘教授进行学术研讨,著名学者、教授的观点到了百姓那里,很可能被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至于潘教授“一夜情”遵循爱情的定律的观点,也许更让大众摸不着头脑。“定律”是啥玩意儿也许没多少人讲清楚,但大众的婚姻、爱情是很现实也是很务实的,既然有著名专家说了“一夜情”是让性顺其自然,那么不少人在寻找它时就会变得更加“自然”,因为潘教授给出的理由,比“齐人有一妻一妾”更充分。 专家的价值不一定主要表现在公众知名度,而是体现在某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上。专家的成果最终要造福于社会,但它需要一系列的转换过程。性学专家肩负推动性关系、性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但最终有益于社会和民众的,也许已不是某位专家的“语录”,而是从专家的正确观点中演绎出的政府政策、大众舆论导向、科普宣传等等。专家与歌星也许永远是不同的。但假如专家想把自己变成歌星或别的什么“星”,说不定会造成价值取向的迷失和自我的迷失。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