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商业的兼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 09:40 新京报 | ||||||||
●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落下帷幕之时,我们场内场外都能观察到几个特点:一、低票价策略成功;二、品牌效应渐显;三、本次音乐节,歌剧与室内乐特别“醒目”,同时大力推新作品、新人、新乐团。本次音乐节大大丰富了国内观众的精神生活,音乐节主办方“熏陶情操、提高欣赏口味”的目标也达到了。 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暨第二届交响乐季于10月14日至11月5日期间举行,共上演了
低票价策略成功。本届音乐节最大的“创举”要数第一次尝试以低票价“招徕”观众———除去VIP票,每场音乐会票价定在10至300元之间,这个数字对比往届最低票价动辄都要一两百来说,绝对是勇敢的一“跳”。效果也显而易见,即使是最火的马友友独奏会那场,保利剧院门外也少了很多冒着寒风等退票或中途退场的学生哥。据音乐节票房统计,本届音乐节吸引了入场观众3万余人;而在音乐节开幕前一个月,几场抢手演出的票房已告全线飘红。 品牌效应渐显。全世界叫得响的音乐节多如牛毛,中国七年前才崛起第一届自己的音乐节,起步算晚了;可幸七届下来,“北京国际音乐节”逐渐声名远播。这其中,像艾森巴赫、巴黎管弦乐团、马友友,以及在欧洲独当一面的演奏大师,他们来到北京,不需说恭维话,本身就是对音乐节的一种认同。直接如第一次加盟的长笛大师高尔韦,会说“你们的音乐节绝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音乐节,你们大可以为此自豪”。 节目本身———一个“勇”字。本次音乐节,歌剧与室内乐特别“醒目”。这两种艺术形式,对于国内观众本来是“冷门中的冷门”,但这次开幕就以歌剧打头炮,然后找来欧洲早期歌剧在中国首演,并与“中国早期歌剧”昆剧“交手”,以做“文化对比”———“象牙塔”到底。而“室内乐”这种在国内舞台上鲜见的形式(平常严肃音乐多以交响乐唱主角),由“世界第一女单簧管”、“世界头号长笛手”、以及“华人的骄傲”王健、林昭亮等等人马,陆续、大量地演出室内乐,不啻令北京圈内外的观众都难得地大饱眼福、耳福。 一个“勇”字,也体现在出“新”上,而这个“新”字,包括了推新作品———歌剧《奥菲欧》、小提琴协奏曲《梦之树》、谭盾《地图》等国内首演,还有推新人、新乐团———当今欧洲唱片界的“还魂丹”、小提琴家卡皮松、才成立两年的意大利托斯卡尼尼交响乐团等,是其中两个突出的名字,国内观众不熟悉,但在国际上已有号召力。还有最后担当压轴的“学生团”———UBS维尔比耶音乐节乐团,纵然其水平绝比不了一线乐团,但从鼓励新一代的角度看,让一群17至29岁的青年人有机会在这样重要的音乐节上挑起“闭幕式”的担子,不管赞助商令其成事的角色有多重,对这些有才的年轻音乐家来说,都需觉得幸运。而无论台下观众能不能都绕得了这么大的弯想明白,音乐节主办方的苦心却绝对是昭然若揭。 □本报评论员张璐诗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