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体改亟需明确的三大问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10:26 《中国经济周刊》 | |||||||||
★朱安东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到今天,应该说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包括航天在内的一些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已经到达或者接近于世界水平。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这些年来在许多领域的科研情况是令人失望的。6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许多院士认为,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无法令人乐观: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 具体来说,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主要都是依赖进口;据介绍,国内的一些集成电路企业的特征就是核心技术深度依赖国外厂商,一旦国外停止供应核心技术,15天之内只能停产。日趋严重的对外技术依赖局面,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要进行科研体制的改革,而这又要求首先要明确以下三大问题。 第一,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一国情意味着我们当前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因而面临着比较急迫和繁重的科技发展任务。同时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还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有些在发达国家行得通的做法在我国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发达国家的许多研发工作都是由大企业自己完成的,这是由于一方面他们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从而有实力进行研发;同时为了保持这种领先地位,他们有很强的动力进行研发。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的生存问题,未必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研发。同时,在有可能从国外买到技术或者产品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未必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研发,毕竟许多研发是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而且风险很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可能通过依附于某一个或者几个发达国家来获取所需的技术。 第二,我们对国家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要有明确的定位和清醒的认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单靠市场和企业并不能充分及时地提供对科技的完备的支持,这一点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明显。由于基础研究具有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再加上其成果的公共产品性质,私有企业以及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往往不愿意介入这个领域。但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基础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和开发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因而,国家对科研活动一定要起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在经费方面的支持,也包括对科研活动的宏观调控。在上述的两院院士大会上,院士们还表示,目前,在基础研究的宏观决策和管理上仍缺乏强有力的国家调控能力。国家层面常设的科研决策、评估和监督机构尚未建立。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争夺资源等弊端。 第三,应该对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加以明确。我们初步认为,应该把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独立、高效”的科研体系作为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目标。 当然,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的转制和改制的目标和途径,我们也有不少困惑。如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的问题。固然科研部门应该保证相对及时和完善地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反过来也会对科研部门形成制约。如果企业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其对国内科研部门的要求会降低,从而一方面会导致对外技术依赖和技术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国内科研部门由于得不到企业的支持而出现科研水平停滞的问题。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