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应被政治气候送到后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09:19 新京报 | ||||||||
看过电影《后天》的人,应该记得当滔天洪水向纽约街道中的人群袭来时,人们脸上的绝望与苍白。这种表情转瞬即逝却永远难忘。因为这种面对未来命运的表情,实际写满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破坏自然环境的恐惧与忏悔。 但是警告还在不断地降临。据报道,近日,英国政府首席科技顾问大卫·金博士在德国的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术会议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地球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不过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签署《京都议定书》的消息让我们感到,其实面对“后天”的宿命,尽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至今仍然未能签订《京都议定书》,但至少已经有124个国家在通过同一种方式,尝试建立全球共同的价值体系,寻找保护自己未来的途径。 人类从来就对未来充满恐惧。因为这个未来脆弱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它不但承载了人类全部的希望,也记录了人类的每一个错误,甚至像蝴蝶效应一样,每多排放一立方二氧化碳,或许自然的“末日审判”就提早一个世纪。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从现在开始,立足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集合政治经济科技各个层面的力量,建立一种全球各国都能执行的制度性的预防机制,来阻止人类迈进“后天”的死亡陷阱,这是我们惟一的出路。 从制度特征上说,这种全球合作体系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它必须摆脱政治利己主义和一国利益的束缚,摆脱不同政治观点的政党执政的影响;其次,我们必须有思想准备,这种合作可能在短期内损害某些个体或者是集团的利益;第三,这种合作应当坚持长期实质性投入与跨国合作,尤其不应当因为某国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毕竟新保守主义政策在美国的独大,以及其带来的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观点,严重影响了美国批准《京都议定书》。 未来究竟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这是一个看上去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相信“后天”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而后者从来就将未来描绘得充满危机。但无论何种政治意识形态,都必须为人类的未来负责。这是最起码的人性出发点。毕竟,将来全球政治气候的影响,往往超越人类各自的利益,自然灾害可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目前在短期内影响全球保护环境合作政策的主要壁垒,既有经济利益,又有政治立场。如何超越国家界限,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后天”来临的时候,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向每一个观众发出询问“Where willyoube”?(你们将在哪里)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预设性的问题,就像我们无法预言人类的归宿一样,我们只能为这个问题寻找现实的答案,我们更应该知道“Where shouldwebe”?(我们应当在哪里)。 □周宽一(北京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