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兆琼 彭朋 上海报道
伴随中欧成长的是喧哗的市场经济中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吴敬琏似乎一直站在波峰。或许正是看淡了潮起潮落的万千景象,才依然会执着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他是尖锐而具有批判精神的;而作为一名中欧的教授,他又是平和而富于教育理想的。
经济观察报:在中欧,您主要教授什么课程?当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相比,您认为有哪些变化?
吴敬琏:我在中欧系统地讲中国经济改革,一共讲了八九年。现在的学生有许多进步,主要是经济理论方面。经过这么长时间,很多学生理论经济学的基础比较好,有些学生,对比较制度分析都有较好的基础。思维习惯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中国人习惯眼见为实,所以不少学生对抽象的东西不容易把握。经济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分析起来就很难弄清晰。
经济观察报:您的学生大多都是来自实业界的精英,您希望您的授课最能给他们怎样的收获?
吴敬琏:我这门课有一个教学目的就是,用理论、历史、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用比较制度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改革的全过程,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分析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用这个框架来预见未来。
经济观察报:您为什么采用比较制度分析的方法?
吴敬琏:因为我们正处在制度转变过程中,决定中国未来的是制度的变化,这会决定今后的改革方向。在我的逻辑里,推动历史的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制度。而对于中国来说,主要问题不在技术上,因为可用的技术是现成的,问题在于制度,这个制度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大制度,而是各个层面的制度,比如大到产权改革的制度,小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制度等。
经济观察报:您如何看待经济理论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关系?
吴敬琏:当年,中国没有现代经济学的知识,又不能等学好了再来干,所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并不等于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优的改革战略。中国有忽视理论、蔑视理论的传统,所以在我的第一节课上,我给学生讲解的就是对经济理论的重视。我给他们讲解经济理论,并不是想要使自己的理论来影响学生,而是说,作为职业经理人,应该知道这些理论。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现代社会的商业理念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吴敬琏:现在从整个社会氛围来说,很多人都失去了理想和追求。当然总有些人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整个社会是这样的。有个学生在课后问我,怎样利用现在这样一个证券市场来赚钱。我说,我们这个课是教大家怎么把整个国家经济搞好的,不是教大家怎么在有缺陷的市场上控股做庄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年证券市场的庄家现在在哪呢?市场有漏洞,个人想利用市场的漏洞来发财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经济观察报:在中欧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给您个人的学术研究怎样的帮助?
吴敬琏:当然有很大帮助。比如说,有一次,我在课上讲到国有银行现在是滥贷款,课后有一位学生就和我说,其实不是滥贷,而是惜贷。后来我去调研,发现情况确实是惜贷。
经济观察报:中欧这样的商学院对中国经济改革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敬琏: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企业面对海外,很多生意伙伴来自海外,所以国际化非常重要。商学院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不光是做生意的技术,还有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道德素养。中欧开设职业道德课是全国最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