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的话岂可全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4:1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据海关初步统计,今年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6.1亿美元,1—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8285.5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出口4162.4亿美元,增长35.3%;进口4123.1亿美元,增长38.2%;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跃居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需要审视我国外贸发展的轨迹,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1970年代末以来,国际贸易领域的最大变化当数中国以出口大国姿态重返世界市场。1978—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40.2倍,年均增长16.04%,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1994~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累计249..8亿美元。 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建立在出口商品结构提升的基础之上。20余年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结为两个上升:出口总额中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制成品出口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重上升。 1980年,初级产品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3%;到2003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已达4035.6亿美元,占4383.7亿美元出口总额的92.06%,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过7.94%。今年1—9月,制成品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进一步提高到93.2%。在制成品出口总额中,1998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占30.79%;今年1—9月,这一比例提高到了48.1%。从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人们听到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脚步声,“MadeinChina”触目皆是。 对外经贸持续迅猛增长,为中国产业开辟了广大的海外市场、原料供应、资本和技术管理知识来源,帮助中国成功地摆脱了困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汇“两缺口”制约,抵御住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侵袭。20年来世人交口称羡的所谓“中国奇迹”,离开外经贸部门的贡献就不可想象。然而,即使不考虑服务贸易逆差,庞大的货物贸易总额和顺差也并不表明中国已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还引起了一些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明显提升,但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产品的格局。 其次,我国出口效益不高,这种低效益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中国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即使近年异军突起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仅仅是为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于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创汇”,竞相杀价出口、“肥水流入外人田”成为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 低下的出口效益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副作用。突出问题之一是许多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也为别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口实。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外贸领域形成了巨额不良贷款,所有这些不良资产,最终还是要由全体国民来“买单”。出口效益问题不解决,拉丁美洲经历过的出口“贫困化增长”厄运未必不会降临我们头上。 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发展对外经贸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增进国内居民福利,但过度依靠价格竞争力的出口模式必然使我们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所谓“比较优势”而难以自拔,从而牺牲国内劳工福利,恶化国内收入分配格局,抑制内需增长,削弱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基础。任由国内居民福利受损,最终必将危及政府的合法性,某些海外非政府组织正是利用一些局部事件以偏概全,硬将我国政府描绘成“血汗工厂”的同谋。不仅如此,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将区域发展失衡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对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潜在威胁。 中国外贸即将突破万亿美元,确属可喜可贺;但与其沉浸在现行外贸发展模式的成绩中沾沾自喜,不如借机努力将外贸推向提高效益之路。毕竟,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变革日益临近,随着国内劳动力收入水平必然的提高,旧有的外贸发展模式正日益不可持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