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顶天与立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4:0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建院55周年,温家宝和陈至立考察了中科院。温家宝指出,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为此要“面向世界广揽人才,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陈至立则强调改革科技体制,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配置机制。 抓住了人才和体制,的确就抓住了科技创新的根本。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还面
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迅速,科研成果丰富。对研究院所进行了深层次、大力度的改革,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较完整的创新体系。相反,中国的高等院校系统改革迟缓,业绩平平。高校既没有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创新体系未能形成,原始性创新能力缺乏,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严重滞后,队伍整合难,科技资源共享难,虚假科研成果评比活跃。高校近年来的改革仅仅集中在扩大招生规模和自主办学收费等环节,收取的学费或争取的经费大都用来扩建校园建筑,热心“造庙”,无人“念经”。 其实,从世界范围看,高校才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据统计,发表于国际最高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总数,有2/3来自高校;在诺贝尔奖得主总数中,有3/4来自高校。世界排名前100所高校的诺奖得主占高校得主总数的94%,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而且,高校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对硅谷、波士顿地区高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在中国,政府直接“办”科研机构的力量强大,相反专业性的科技学会、协会发育缓慢,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与影响甚小。这亦与世界发展科技的经验和趋势不符。科技发展依赖于自身的专业评价,需要大力发展专业性的学会、协会等学术团体。国际第一流科研机构如德国马普学会(MPG)、法国科研中心(CNRS)和德国联合研究会(DFG)等都是按照专业学术组织进行民间自主管理方式运作的。在这方面,中国需要促进专业性学术组织的建立和创办学术刊物的自由。 由政府直接举办科研机构和垄断科研评价,还产生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是科研机构各自为政,资源很难共享。由于科研机构都有各自的行政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因此千方百计不让“外单位”使用资源,2003年排斥其他科学家获取“非典样本”即为一例。第二是进行虚假的科研成果评价,以套取国家的科研经费,有人戏称,现在高校的科研成果鉴定会应该成为打假的重点。 科技发展层次上的不协调同样不利。中国在“载人航天”上的成就举世瞩目,已经“顶天”,但尚未“立地”。中国的县(市)基层科技工作困难,已成为国家整体科技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全国90%的国土和80%的国民都包含在县(市)范围内,但全国30%的县(市)科技经费很少或者没有,近1/3的县(市)可支配的财政科技拨款在10万元以下,其中400个县(市)没有科技拨款。这当然导致了中国县域经济整体的结构升级缓慢和社会发展落后。 科技发展严重的不协调还体现在,政府高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与社会基层科学普及的困难、社会迷信的泛滥。2001年中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而早在1990年,美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就达到了6.9%。中央高层对科学的重视和倡导令人振奋,但目前社会上宣扬“神秘现象”、宣传伪科学的书籍小册子远远多于科普读物,迷信活动甚至打着科学幌子招摇撞骗的商业行为比比皆是。科学精神的普及和反科学活动的清除是中国迈向科技大国的前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