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经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3:47 南方日报 | ||||||||
钟晓毅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彰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势,其中提出的“文化生产力”这一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仅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为我们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思路。在《中共广东省
经济、政治、文化是支撑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源动力,在新世纪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张德江书记就曾多次强调: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纯粹的文化活动。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将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参观了在广东举行的中国音像博览会后,他更强调要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深入研究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经济,繁荣文化市场,建设文化大省。 可见,文化生产力在今天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说到底,可以这样来理解:文化产业的水平反映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是不可能上水平的;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缺乏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地区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 文化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精神性特征,同时也具备非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的特征。传统的理解把文化艺术等生产简单地看作是文化艺术创作活动的另一种隐喻性表述,其实文化生产力具有不容置疑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实践已充分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它就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不仅是某个艺术家的内在的独造精神的心理活动。文化经济亦由此而生。 所谓文化的经济化,就是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进入产业,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这就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使文化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把历史回溯到改革开放之前,如果有人说唱歌、跳舞、音乐、体育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简直是匪夷所思;如果有人提出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亦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在25年后的今天,以音乐磁带、激光唱盘、MTV、电影、电视、录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拳王争霸赛、世界杯足球赛乃至各种大型选美赛事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已堂而皇之地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新兴产业,文化经济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践。 中国现代化的进军,是在岭南这一海滩登陆的,广东醍醐灌顶的变化,曾激动了海内外一切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今天,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希望:按照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对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力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从而使我们可以开辟出一条从历史到现实又延伸到未来的成功之路。 作者为省社科院哲文所所长、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