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走海外艰辛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11:54 中华工商时报 | ||||||||
程凯/文 上周末,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债权人签署了最终的合同,得到了这家韩国汽车企业48.9%的股份,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这一意识近年来得到了强化,今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则变得
以上这些企业的“东家”基本上都是国资委。国资委和商务部这两个新成立的部委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直接推动者。商务部的目标是推动对外投资、改变对外经贸的格局,希望中国企业获得海外的市场和技术。而对于国资委而言,企业“走出去”似乎只是中央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为了让中央型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的大企业,国资委不仅推动了下属企业的“同类项合并”,还一直鼓励中央企业走出国门,成为海外市场的弄潮儿。 目前,我们还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如果志向只是“做大做强”,恐怕会出现很多问题。 最直接的问题已被国外媒体所关注,“国有企业购买海外企业是否通常出价过高”?根据香港《中国经济季刊》主编阿瑟·克劳博的看法:大型国有企业所处市场都有“保护伞”,它们或者处于半垄断地位,如石油公司,或者所在行业的“门槛”很高,如建立汽车企业需要各类繁琐证件。因此这类国有企业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他们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资金,如今可以用其购买海外资产,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出价过高。 阿瑟·克劳博的提醒让我们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日本公司在国外大量收购资产和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时的情形。当时美国人把大批资产卖给了日本人,最终证明美国人大赚了一笔,日本人付出的价格远比实际价值高得多。 抛开中央企业“做大做强”的思路,我认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关键应该是在广大中小制造企业身上,而且最大的目标首先是得到技术、获得研发技能,其次才是找到新市场。 中国经济目前的成功在于利用了自身的相对比较优势,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对于那些已经积累的一笔资金、希望获得产业升级的企业来说,通过投资海外企业而获得技术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途径。 一些外资研究机构认为,目前对中国制造商来说,技术与研发目前仍是最重要的因素,“许多中国制造商,一直依靠外国合资伙伴来提供它们能制造的完整工程设计。”要获得新技术,国内中小制造企业采用小规模海外收购的方式就可以实现。据悉,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都在这样做,他们的收购规模不大,目的也根本不是为渗透到西方市场,更感兴趣的只是技术以及如何才能将技术带回中国。 收购故事也许不够轰动,但是却希望越多越好,因为只有这样的小额却更有效率的收购,才能保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价值最大化,也才能保证广大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当然这些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困惑,重要的比如管理人员并购经验不足等等,艰辛的路才刚刚开始,但是只要中国企业对于获得技术和进一步开拓市场越来越有兴趣,最后的“成熟”只是时间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