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人员热衷报考公务员说明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4日 09:50 新京报 | ||||||||
日前,为期10天的2005年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已经结束(11月1日《新京报》)。不过,报考人数的一个比例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职人员报考比例显著增加,占总报考人数的29.3%,比去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这个显著而又不那么令人关注的变化,其实非常微妙,它固然如报道所言,“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公务员作为理想职业”,但也说明,许多非公务员职业在今日中国“居大不易”。
如果说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为工作难找而纷纷选择公务员情有可原,那么近30%的报考者放弃现有职业争当公务员,其中透露的信息就耐人寻味。它至少说明,现在的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达到市场经济应有的要求,解决行政权力过多过大的问题,还有很多的步骤没有跨越过去。这就导致市场创业空间相对狭小,使得社会中不少人转而加入市场“管制者”行列,从而又有可能进一步挤压民间创业空间。 另外,我又想起了不久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公务员出国培训问题。当时两方舆论各不相让,一说这么大的开支必须经过人大审议甚至民众讨论,或者说根本就不该花这么大代价在官员的个人培训上;一说关键的问题是官员能不能学到真本领,能学到真本领,花点钱值得。现在,看着公务员报考门庭若市的景象,不由感叹:当初那些面红耳赤的争论其实是个伪问题。诚如《南风窗》副总编辑张良所言:(在一个“学习型社会”里),面对“本领恐慌”,我们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建立筛选的制度比建立学习的制度更重要、更经济。 这样的筛选制度,同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人之双手,缺一不可: 一是面对人才济济的公务员竞争,我们如何才能既保证所有公民的参与,又保证把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选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二是一旦我们广纳天下英才共同管理社会,又该用什么样的制度保证这些人才能够把最先进的思想、最优秀的智慧和理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来,而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要知道,制度才是大环境,公务员个人的学识、理念总体而言都只是小环境,必须服从于制度这个大环境。近年来,屡有报道,许多原本躬身学术的博士从政后却不得不随波逐流或铩羽而归,或许就是一面小小的镜子。 不把根本问题放在筛选制度上,却在公务员学习上面不断加码,亦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舍本逐末之举。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成本,而且还可能助长各种浮躁、虚假之风。最明显的是公务员的“学历大跃进”,几乎一夜之间,国家公务员的硕士、博士学历满天飞,其中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耗费大量税收,结果却造成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的时有发生。 □童大焕(北京记者)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