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来自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决赛现场的思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1:5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张敏

  2004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是由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中央企业
系统首次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国家级一类比赛。比赛分工具钳工、制图员(CAD)、车工、铣工等四个工种。比赛从今年1月开始至10月16日结束。9月5日进入决赛,有341名选手参加。参加决赛的选手,90%以上是中专、高中以上学历,30%以上是大学文化水平,年纪最大的54岁,最小的26岁。此次大赛是国资委、国姿委党委为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人才强企”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红火激烈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虽然结束了,然而由大赛引发出的记者的思考却欲罢不能。赛场呈现出的各企业对大赛的积极造势、现场技工踊跃参赛的热情、社会对技工人才的渴求以及各方要求建立健全技工培养机制的呼唤,都在直接检验着企业的技工培养工作,再一次把曾经多次提及但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推到人们面前:社会、企业的确都在努力,然而,技工普遍短缺的现状为何难以得到改善?各方传来的对技工的呼求可谓震耳欲聋,然而,企业的应和却让人费解:一些企业对技工的重视,大都集中体现在有精神、有文件、有口号、有计划、有措施,所摆架势随处可见。但是如何落实尤其是如何解决落实中的难题、收效如何等,却不得而知。就是这样一个个颇有阵容的架势,布成了技工培养工作的表面重视,可是却无法遮盖住其外表下的种种问题。

  现场目击:尴尬的工具箱与堵门的“人虫”

  哗啦啦……随着一阵响声,“数显游标卡尺”、“磁力表座”等工具从一个旧纸盒子里散落在武钢宾馆大堂的地上,“不好意思,我这纸盒儿漏了。”一位师傅边拣工具边腼腆地说。然后,他用了一根尼龙绳将破纸盒儿捆紧。这一幕,发生在9月17日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车工决赛的报到现场。按照比赛规则,参赛的50家中央企业93名选手自带工具。可企业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选手们的工具箱竟成了大赛前的一道风景:有的工具箱是铝合金、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外观精细、美观,随选手们收拿提放,竟透着几分时尚和潇洒;有的工具箱则是麻袋包、纸盒子,或被选手费劲地拎着,或被选手吃力地捧着,那人的形象,也被这工具箱拉扯得怪模怪样了。让记者大跌眼镜的是,拿纸箱子装工具的选手不在少数。这样的工具包装被铝合金等工具箱映衬得有些尴尬。另一幕发生在赛场外。

  9月18日中午,选手们陆续离开赛场出去吃饭。这时,就见几个中年男子分别凑到他们早就盯准的选手身边攀谈起来:“月工资8000到10000元,来我们公司吧!”一家自称是浙江私企的负责人拉着一位选手边走边套近乎,当记者看到他把一张名片塞到对方手中时就听到一句话:“想好了跟我联系。”

  “你想去那家私企吗?”记者问道。

  “在我做售后服务的一个外企,去年提出年薪十万聘我,说实话,想想自己每月拿的这1000多元,真有点儿动心了。”他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据记者了解,目前,像“车、钳、铣、刨”这一类的技术工人在各大国企、私企甚至大量外资企业愈发走俏,而能参加这些工种决赛的必然都是些身怀绝技者,于是,一些私企或外企的目光就纷纷投向决赛现场,堵着门儿伺机“挖人”,他们中有各企业的人事主管、也有猎头公司的,还有个体小老板。他们在这里都被通称为“人虫”。赛场外“人虫”堵门,可以说是赛场的另一道“景观”。

  技工反映:领导还是没动真格的

   工具箱的尴尬和技工面对“人虫”诱惑的犹豫似乎都在印证一个问题:企业在关心、培养技工方面,许多工作没有做到位。“领导嘴上说重视,实际没动真格的!我临来时领导说:‘祝你成功啊!’听着假乎乎的。至于我准备得怎样?拿的啥工具箱等根本不问也不看。”一位选手没有掩饰地说。小细节反映大问题,记者针对这些现象进一步追问有关部门:企业在培养技工方面到底弱项在哪里?对此,一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的技术工人短缺课题报告中显示有三方面:企业对员工重使用轻培养,没有形成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在赛场内外,一些选手就自己的感受对此作了印证:“厂里每年来参赛的都是我,临走还得把比赛要耽误的活儿赶出来,不然没人干得了!”“我都38岁了,厂里能接我班的无论年龄大小一个没有!”“凭我的绝技,每月能给企业挣30多万元,而自己的工资加上每月30元的高级技师补贴也只有2000元。”当记者保证绝不透露他们姓名时,这几位选手才如实说出自己的无奈。其实,许多选手都有这种体会,对此,企业并不否认。胜利油田的有关负责人说:“国企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没有到位。”

  “我们发现,总让高级技能人员凭奉献精神干活是不行的。”东风汽车公司劳动工资部的部长这样说。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负责人透露,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用于技工培训的花费并不高。2003年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仅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1.5%。一些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技工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