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有道(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2日 18:12 《商界》 | ||||||||
第三次分配 一份由瑞士公布的“2003年世界城市生活成本调查结果”,引起了北京人的感慨。这
一位名叫蔡永飞的学者对此进行分析后认为,富人的消费是拉升所有人生活成本的根本原因。因为富人的存在,让大多数收入较低的北京人难以支付生活成本;由于高收入阶层的存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已经并将继续呈现生活质量下降的趋势,他的研究结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富人的消费损害了穷人的利益。 北京市统计局有这样一组数据:北京城市居民购买力总量已经高达3801亿元,户均也达到128145元。蔡永飞通过分析认为,购买力达到128145元的家庭,在北京老百姓中绝对是少数,因为根据2001年的统计资料,北京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只有18640元,仅凭这一点收入,不可能积累出那么大的购买力。是谁在大规模消费?是富人们,那么物价必然上涨以迎合富人们的消费能力,于是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们就只有龟缩在更小的角落里了。 蔡永飞推断:把钱存在银行不花的,除了余钱少、收入低而不敢、不愿花钱的穷人,多半是钱花不完的富人。真正具有现实购买力并且使北京人生活成本升至世界第五的,只能主要是富人的钱。 这一结论立刻得到了响应,“岂只是抬高生活成本,连谈恋爱的成本也都被抬高了”,小青年们愤慨地说,事实如此,每逢情人节的时候,一朵鲜花的价格被抬升到高达20元,甚至还曾爆出有人10万元购买999朵玫瑰的传闻。 与买花相比,住房是更大的消费。为了凑足几万元的首付,很多工薪阶层甚至白领大都勒紧裤带攒上好几年的钱,而后还要省吃俭用以交纳月付。北京的房价居全国之首,黄金地段每平方米高达1万多元,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事实上,推动房价上涨并居高不下、导致很多人难以承受压力的,正是富人对房产的巨大消费能力。 在北京,就连一些外地富人也纷纷斥资进京购房置业,他们也是造成房价持续走高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有消息称,2003年3月29日首批温州购房团抵京,两天时间内参观了4个楼盘,意向成交15套,金额达2000多万元。紧接着,4月20日第二批温州购房团抵京。而到7月份,“宁波团”、“沈阳团”、“港澳团”、“福州团”、“义乌团”等其他外地购房团相继抵京,在京城楼市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样一来,房价岂不水涨船高? 富人的购买行为增加了穷人的生活成本,这仿佛已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前面我们已表述过,社会从来都是在一种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发展,事情一旦向某个极端过于倾斜,良知才会逐渐彰显。现实也是如此,事情仿佛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了(全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54,远远超过国际标准的0.4之安全指标),于是层出不穷的仇富、杀富事件,已经使人们对贫富问题导致的社会失衡产生了警觉,新的社会责任感,必然再次回到企业家们的议事日程中来。于是2004年春天胡润完成的“中国内地慈善企业家排行榜”,不但显得及时,还昭示了在中国,一种被叫做“第三次分配”的新的财富分配方式已经在中国浮出水面。 何谓“第三次分配”?社会分配机制有三重,其一是在市场机制上的首次分配,企业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其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实施的第二次分配;其三,当仅通过税收不足以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则需要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让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市场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第三次分配,就是企业家对社会应负有的责任之一。 在“2004年中国内地慈善企业家排行榜”上,金源房地产的黄如论先生以2003年高达2.1亿元的捐赠额高居榜首,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还显示,50位慈善家去年一年总共捐赠了10.29亿元的现金和物资,平均每人捐赠超过2000万元! 在中国做这样一件事,显而易见是前无古人因而是举足轻重的,尤其在金钱显得至高无上的今天。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有着如此行动的富人,他的肉身一定承载着某种精神,最简单的概括是“社会的责任感”。是的,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家对社会的一种义务就会慢慢回到它应有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出慈善家最多的行业,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房地产业。也许是这个行业的积累的确太快,暴富者们不得不寻找某种途径去填补某种落差。 中国的企业家们似乎已经开始行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捐赠和公益事业中来了,最让人感佩的是年过八旬的香港企业家余彭年。多年来,余彭年一直在做着一件事:汇聚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的所有投资,倾心投在一座耗资18亿元、楼高58层的五星级酒店“彭年广场”上。余彭年不无骄傲地说:“这座大厦是我用真金白银建起来的,一不要还借款,二不欠利息。这座大厦就是母鸡,我把它下的蛋——全部利润永久性地捐给社会,70年不变!” 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完成他做中国最大慈善家的构想:两年前,他第一个在国内向人大申请为慈善捐助提供立法保护;一年前,他启动5亿元资金,帮助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现在,他又以82岁高龄登上慈善富豪榜。同时,一个足以让世人为之惊叹的抉择在他的脑海里翻腾已久:年过八旬的他决定向社会捐出万贯家产,而不给儿孙继承。 在大陆人心目中,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为,但他却认为,财富本来就是社会的,是大众的!按西方人的观点,企业家只是替社会管理和使用这些财富而已。 为富之道,在中国渐渐展现出她动人的面容,各种公益事业也涌现出来。前不久北京企业家宋军等人发起的,有100位各地企业家参与,每位企业家每年捐出10万人民币的阿拉善治沙公益事业,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鲜明地展现了出来。虽然有人说,这是以公益的名义挽救企业家整体形象,但事情本身的性质无法改变,而且他们毕竟开始行动了。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到:“给予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荣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义务,但一定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社会的稳定器,在中国已经开始运转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