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着陆并未实现 宏观政策仍需完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 07:38 中国经济时报 | |||||||||
记者 龙昊 北京报道 “局部过热状况并未完全改变,而且经济局部过热趋缓的基础并不牢固,‘软着陆’并未真正实现。”谈及国家对2003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来出现的局部经济过热所实施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汪海波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不应过分乐观。
对于2004年经济局部过热的走势,汪海波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在一两年内实现经济“软着陆”,使经济增速回到7%-9%的合理增长区间。这是一种最大的可能。二是经济增速在有了一定的下降以后又出现反弹,使得“软着陆”夭折。依据1984年以后那次“软着陆”不成功的教训,特别是当前实际情况,这是最需要注意防止的情况。三是如果出现调整力度过大的情况,依据1989年-1990年发生的市场疲软和1998年以后发生的通缩以及现状,对这种可能性也需要注意。 为了实现第一种可能性,并避免后两种可能性,汪海波说,除了要继续采取深化经济改革、调整结构和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这些兼及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调控的、并具有根本性的措施以外,就是要坚持并完善当前已经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汪海波建议,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三点: 第一,在调控目标方面,在降低经济增速的同时,要着力抑制通胀率的攀升。汪海波着重指出,在调控目标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但似乎又还没引起广泛注意的方面,即要加强国际收支的调控。2003年外汇储备高达4032.5亿美元,外汇占款高达34846.9亿人民币;二者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168.4亿美元和11623.6亿人民币。到2004年9月末外汇储备又增长到5145亿美元。尽管央行已经采取多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但终究难以避免基础货币的大量发放,从而成为增强通胀压力和投资冲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在宏观调控目标中的地位。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央行在这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还可考虑在调节贸易顺差,加大资本输出步伐以及适时适度放松外汇管制等方面再多做些工作,以缓解由基础货币大量发行加大的通胀压力和投资冲动。 汪海波说,以上都是对解决经济过热问题角度而言,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无疑是一个极重要方面。 第二,在调控手段方面,要尽可能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只是在必要的限度内运用行政手段。汪海波表示,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作为经济手段的信贷政策,在推行又保又控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法律手段在强化土地管理方面也起了显著作用。这两点就从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资本和土地两方面切断了经济盲目扩张的源头,而且负作用较小。当然,必要的行政手段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三,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在运用财政政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汪海波说,在财政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弱化它的扩张作用,实现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向中性财政政策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加快向公共财政转变的步伐,以弱化地方政府在推进投资膨胀中的作用。在货币政策方面,近年来采取地紧缩措施在实现经济降温方面已经起了显著作用。而这些措施作用地充分发挥,还有一段滞后时间。因此,也要实现由紧缩取向向中心取向地转变。同时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调整汇率形成机制。但无论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转变,都要注意适时适度,既制止经济局部过热,又防止通缩发生。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要逐步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特别是要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业已确定的对农业的“多予、少取、搞活”方针。这样做,既有利于抑制投资膨胀,又有利于改变消费不足和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因而是当前实现区别对待,有松有紧、松紧结合的一项极重要措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