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洪银兴 > 正文
 

信用经济 虚拟资本和扩大内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9:37 中评网

  洪银兴

  [提要]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信用经济和虚拟资本运行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探求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的边界,说明在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扩大内需的途径是扩大信用的道理。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由此产生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虚拟资本不是虚无资本,它
在现实资本基础上产生,其运动有独立性。虚拟资本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分离的最终后果是导致货币和信用危机。信用经济和虚拟资本既有扩张经济的正效应,又有导致宏观经济失控的负效应。在经济处于停滞和衰退时,活跃信用,活跃股票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泡沫经济,其对经济的负效应也非常明显,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泡沫经济研究的重视。就国内来说,从1998年以来已经持续了多年的通货紧缩,扩大内需的措施并不那么有效,特别是在股市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后,我们不能不考虑股市一定限度的泡沫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对泡沫经济的研究不可避免要涉及信用经济和虚拟资本的研究。虚拟资本可以说是双刃剑,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从我所看到的关于虚拟资本的文献中,对虚拟资本的分析最为深刻的还是马克思,尽管在马克思以后的100多年来,虚拟资本的形式更为多样,数量更大,但马克思对虚拟资本运行的内在机理的分析结论,至今还不过时。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当年的分析中探求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的边界,也可以从中分析在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扩大内需的途径是扩大信用的道理。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虚拟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这是从借贷资本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这是从产业资本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本文从分析虚拟资本产生入手研究信用经济与虚拟资本的内在机理。

  1、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

  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都可以说是对市场经济特征的概括,但最能概括市场经济的现代特征的是信用经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从我国企业目前的融资结构来说,内源融资即自有资本只占其很小的比重,占最大比重的是外源融资,即包括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也进入了信用经济阶段。

  信用即借贷行为。信用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在现代经济中,信用具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从产业资本角度分析,信用的意义在于它使经济具有一种扩张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运用。它使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能力。当然,生产的扩张与信用经济的发展存在相互推动的互动关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相适应。马克思发现,大规模生产对信用提出如下要求:“1、市场会扩大,并且会远离生产地点,2、信用必须延长,3、投机的要素必然越来越支配交易。” 由此决定,“信用就是不会避免的了;信用的数量与生产的价值量一起增长,信用的期限也会随着市场距离的增加而延长。在这里是相互影响的。”[1]

  商业信用的作用是能使经济的扩张、交易的扩张突破现有资本的限制,这就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要使一国的资本增加一倍,以便商业能够用自有的资本把全国的产品买去并且再卖掉,这是不可能的。借助商业信用,就使这种状况成为可能。其机制是:商品买卖采取汇票形式,汇票是一种有一定支付期限的债券。这种汇票直到它们期满,支付之日到来之前,本身又会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2]这种商业票据的流通便代替了货币流通。这时,“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3]通过这种单纯流通手段的创造,产生出虚拟资本。

  从借贷资本角度分析,银行信用的作用同样能使经济扩张,它使同一些货币可以充当不知多少次存款的工具,同一货币能够执行多少次借贷资本的职能。其形式有:开汇票、支票、发行银行券,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存款的透支,未到期汇票的贴现等。同一笔货币资本反复使用,就产生虚拟资本。

  以上分析说明了虚拟资本产生的一条途径,即在信用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这样,在马克思那里,虚拟资本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同一笔货币资本可以反复使用而产生虚拟资本。这实际上是货币虚拟化,是在信用流通替代货币流通意义上产生的虚拟资本。

  在信用产生虚拟资本的条件下,信用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扩张力就取决于三个条件:1、曾经多少次转移资本,曾经多少次实现收入;2、支付的节约以及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组织;3、信用的衔接和周转速度。[4]

  但是,信用产生虚拟资本的量是有边界的。它最终不能脱离现实经济。由信用形式产生虚拟资本不只是产生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突破流通手段量而实现扩张的正效应,也可能产生泡沫经济的副效应。其机制是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但是,“只要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从而资本回流确有保证,这种信用就会持续下去和扩大起来。”[5]而在现实中,例如日本从80年代末产生的泡沫经济,恰恰就是在无限制贷款而资本无法回流的情况下,导致信用无法持续,最终因泡沫经济被打破而经济出现衰退。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时指出,支付手段职能就潜伏着危机的可能性。原因是在债权债务关系的链条中,其中某个环节不能支付就可能造成这个债务链条的危机。这种可能性在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以信用经济为特征的市场经济阶段后就可能成为现实。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是信用停止。“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6]进一步的分析,还会发现,在现代经济中,信用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用(金融)危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7]这也已为从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所证明。

  二、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虚拟资本

  对虚拟资本的产生,马克思作了如下规定:“人们把虚拟资本形成叫作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收入按利息率计算,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8]这部分虚拟资本主要由债券和股票构成。它们都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并进入市场流通。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代表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

  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是现实资本。虚拟资本反映虚拟资本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分离。对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投入股票的资本价值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9]资本价值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将作为所有权证书存在的股票称为虚拟资本。这意味着债券和股票作为所有权证书的流通,不是现实的资本价值的流通,是收入索取权的转让。

  所谓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分离,指的是以股权形式投资(如10万元)形成两个方面运动:一是现实资本的运动,即股本(10万元)进入企业后开始的运动。这意味着10万元资本实实在在的进入了企业。二是虚拟资本的运动,即投资者将所持有的股票(10万元)作为所有权证书进入股市后开始的运动。股票作为所有权证书,是现实资本的复本。股票持有者“不能去支配这个资本。这个资本是不能提取的,有了这种证书,只是在法律上有权索取这个资本应该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现实资本存在于这种复本之外,并且不会因为由于这种复本的转手而改变所有者。”[10]

  就债券的市场流通来说,它反映虚拟资本与已经消失的现实资本的分离。在一定期限内,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所有权证书。就国债来说,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花掉了,耗费了。国债券“代表已经消失的资本的纸制复本,在它们是可卖商品,因而可以再转化为资本的情况下,对它们的所有者来说,就作为资本执行职能。”[11]反复交易的债券是纯粹的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的分离,不仅在于股票、债权作为所有权证书流通,还在于所有权证书的价值的独立运动。“它们价值的涨落,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完全无关”[12]。它们成为了一种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有独特的运动和决定方法:“一方面它们的市场价值会随着它们有权索取的收益的大小和可靠程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地有投机性质,因为它不是由现实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决定的。” [13]

  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的运动不只是反映其代表的实体资本的运动,更要受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利息率变化,进入市场的证券数量。投机心理,虚假信息,操纵市场等等都会导致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远远脱离其现实资本的价值。这些纸制复本的价值额和它们有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取决于证券交易所中的行情。泡沫经济由此便可能产生。这种泡沫经济是指股市上的过度投机导致流通的资产过度膨胀。

  在现代经济中,虚拟资本具有无限扩张的趋势。依靠虚拟资本的形成机制,一切资本具有了倍数增加的能力。在马克思时代,马克思已经发现:“在一切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巨额的所谓生息资本或货币资本都采取这种形式。货币资本的积累,大部分不外是对生产索取权的积累,是这种索取权的市场价格即幻想资本价值的积累。”[14]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扩张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由于利息率是收入资本化即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的一个决定因素,虚拟资本的价值额会随着利息率的下降而出现上涨的趋势。

  其次,由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最低资本限额提高,使大量资本进入股票投资等投机领域。在现代经济中巨额的货币资本采取这种形式。

  小额资本是直接在资本市场上作为投机资本运作,而不是作为创业资本运作。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资本并不都以现实资本为基础,在二级市场(即股票交易市场)上运作的相当大数量的资本可以说完全没有作为现实资本进入现实的资本运动过程。这意味着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运动分离达到了脱离的地步。

  第三,虚拟资本的膨胀还可用银行资本的虚拟化来说明。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和股票构成的。“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权(汇票),国家证券(它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的”“它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它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15]这意味着,银行资本的虚拟化是建立在虚拟资本存在的基础上的。

  恩格斯在修订《资本论》第三卷时依据当时的现实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单纯为了购买某种有息证券而成立的金融公司:“资本这种增加一倍和两倍的现象,例如已由金融信托公司大大发展了。”[16]这些金融公司单纯投资于股市,而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由此使虚拟资本进一步膨胀。它使虚拟资本的市场价值越来越看不到现实资本的影子。

  虽然汇票中有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股票多数是代表现实投资的,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代表现实买卖的汇票、不代表现实投资的股票(主要在二级市场)具有与日俱增的趋势。马克思以汇票为例说明了这种趋势:“这种汇票中也有惊人巨大的数额,代表那种现在已经败露和垮台的纯粹欺诈营业;其次,代表利用别人的资本进行的已告失败的投机;最后,还代表已经跌价或根本卖不出去的商品资本,或者永远不会实现的资本回流。”这样,虚拟资本完全不能反映现实资本运动。“一切都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这个纸券的世界里,现实价格和它的现实要素不会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只是金银条块、硬币、银行券、汇票、有价证券。”[17]

  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虚拟资本的范围大大扩大,收入可以资本化的不仅包括马克思当时所指出的债券、股票,还有外汇和金融衍生工具,如金融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虚拟资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天在各类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数十倍。单纯以运作虚拟资本为业的机构也远远超过了当时恩格斯所发现的金融信托公司。所有这些既是现代经济进步的说明因素,也是现代经济矛盾和危机的说明因素。

  3、 信用与经济周期

  虚拟资本不是虚无资本,它在现实资本基础上产生,其运动有独立性,但最终受现实资本运动制约。这种制约性在危机时可以显示出来。虚拟资本运动与现实资本运动分离的最终后果是导致货币和信用危机。

  经济周期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在现代经济中,扩张是由信用推动的,收缩也是由信用推动的。“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18]。它能把可以伸缩的再生产过程强化到极限。其机制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具有突然扩张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每当遇到特殊刺激会在转眼之间把这种财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交给生产支配。”[19]这意味着信用的扩张推动了经济的扩张。

  同样,货币经济发展到信用经济形式,不但加大了产生危机的可能性,还可能使危机产生后,情况进一步恶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信用制度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20]信用的扩张和收缩对再生产的依赖性:信用的扩大以再生产过程本身的扩大为基础。一旦由于市场商品过剩、价格下降而出现再生产停滞时,信用就会停滞。信用的扩张和收缩直接反映并影响经济波动。经济的繁荣阶段,信用会大大扩张。信用会使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而无限扩张。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就会发生。因此危机就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在信用经济中,经济周期的两极将是信用膨胀和信用萎缩。正是信用制度在繁荣时期的惊人发展,“造成了停滞时期的信用紧缩”。显然,信用紧缩,“是产业周期中紧接着崩溃之后的那个阶段所特有的现象。”[21]信用膨胀和信用萎缩不仅是经济处于不同周期阶段的特征,还是导致经济周期的周期动因。因此,信用就成为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现象,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对其更深层次的分析,便可发现:“通货的大调节器是信用”[22]。借贷资本的量和通货的量是完全不同的借贷资本的量也不以通货的量为转移。具体地说,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上,信用与货币存在着替代关系,市场货币流通可以区分为作为收入的流通和作为资本的流通,两者对流通手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在繁荣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旺盛,用在收入的花费上的流通手段量即货币,就会增加。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通货,虽然从绝对量来说,“它可以增加;但相对地说,和再生产过程的扩大相比来说,它在所有情况下都减少了”其主要原因是信用的作用。这个时期是信用最为活跃、信用最伸缩自如和最易获得的时期。因此,支付结算、甚至现金购买所需要的通货,会相应减少。[23]这里,通货流通的速度直接由信用调节。

  而在危机时期,情形正好相反。居民消费需求锐减,用在收入花费上的流通手段减少,物价下降,就业下降,交易的总额减少,相应地对通货的需求量减少。而在资本流通上,由于信用紧缩,相应地对贷款(货币)的需要增加,一切交易要求现金支付。这就出现马克思所说的状况:“在信用收缩或完全停止的紧迫时期,货币将会突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价值存在,绝对地和商品相对立。因此,商品会全面降价,并且难于甚至不可能转化为货币”。[24]由此产生通货紧缩。这意味着,在经济衰退时,与其说是需求不足,不如说是信用不足。因此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是扩大信用。

  上述状况对市场的影响是:当信用活跃的时期,货币流通的速度比商品价格增加的快,而在信用紧缩的时期,商品价格比流通速度降低得慢。虚拟资本的运动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资本市场机制与商品市场机制的重要区别是,资本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需求不是成反比,而是成正比。就是说价格提高,需求增加;价格下降需求减少。需求的增减还会随价格的涨跌自我加速。这样,资本市场随价格上升而需求迅猛增加会带动商品市场需求增加。反之,资本市场随价格下降而需求迅猛下跌会带动商品市场需求的下降。这意味着在商品市场需求低谜时,活跃股票市场,可以刺激商品市场需求。

  信用与资本供求关系,同样可以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特征说明。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资本供求状况有不同的特点。

  繁荣阶段,信用扩张,借贷资本相对宽裕,资本容易并有规则的流回,保证了借贷资本的供给(虽然需求已经增长),防止了利息率水平的上升。而与此同时,再生产领域内的产业资本被充分利用。因此在这一阶段,“低利息率,从而借贷资本的相对充裕,是和产业资本的现实扩大结合在一起的。”[25]危机爆发,信用突然停止,借贷资本绝对缺乏,利息率就会上升到最高限度。但是闲置的产业资本发生过剩。就是说,“正是在这个信用最缺乏的时刻,不是闲置的寻找出路的资本,而是滞留在再生产过程内的资本数量也最大。正是在这个信用最缺乏(并且就银行家的信用来说,贴现率也是最高)的时刻,不是闲置的寻找出路的资本,而是滞留在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内的资本的数量也最大、、、正好在这个时候,生产资本是过剩了。”[26]概括起来,在危机阶段,高利息率、借贷资本缺乏和产业资本的过剩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危机和停滞时期,不是一般的资本不足,而是信用不足,生产资本闲置。因此降低利率、活跃信用、启动闲置的产业资本是推动经济走出危机阶段的主要方式。 面对危机,马克思仍然强调信用的作用。“只要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就会加剧恐慌。”[27]

  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的关系。就实体资本运动而言,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意味着进入实体经济的风险投资不会产生泡沫经济

  基于以上虚拟资本的分析,便可进一步研究泡沫经济及其影响。

  首先是在与虚拟资本的联系中界定泡沫经济。尽管泡沫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债券等虚拟资本,但虚拟资本并不都是泡沫经济。如果汇票代表现实的交易,外汇代表现实的货币交易,债券代表使用权转让后现实资本,股票代表现实投入企业的资本,它们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就不能称为泡沫经济。泡沫产生于投机,这些虚拟资本提供市场投机的机会,因而产生经济泡沫。但不能说一有投机就有泡沫经济。经济泡沫是资本市场上的虚拟资本及相应的投机活动。没有超过实体经济可以支持的度。泡沫经济是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投机经济。大量投资于投机领域就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先后出现的泡沫经济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泡沫经济,在利息率一定并偏低的刺激下,企业有高负债投资的冲动。高负债投资没有回报,不能回流,便形成泡沫经济。二是导致从1997年起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泡沫经济的表现形式是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的过度投机。三是2000年初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高科技股价格猛跌所表明的IT产业的泡沫经济。在这里,前两种形式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实际上已经有所论述,第三种形式马克思当年没有发现,但其发生机制还是一致的,即过度投机。即前一时期人们对高科技股期望过大,投机性过强,抬高了股市价格,而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高收益的神话破灭,泡沫就被打破。

  以上根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对经济泡沫和泡沫经济的分析表明,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不应该限制,但需要防范的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产生的泡沫经济。防范泡沫经济不等于不能有任何经济泡沫。从一定意义上说,有虚拟资本的存在就存在经济泡沫。现代经济运行不可能没有泡沫。凯恩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提出的赤字财政政策,实际上就试图借助一定的泡沫来刺激投资,以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现在世界经济正面临着较大范围的经济衰退,我国又出现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通货紧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定的经济泡沫来拉动需求。当然,这时的经济泡沫就不一定由政府通过赤字财政来提供,可以通过信用和资本市场的投机来提供。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购房疑难有问必答
装修建材价格查询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