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行业专题--文化娱乐业 > 正文
 

刀郎520万销量的汪洋大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8日 17:04 三联生活周刊

  主笔◎王小峰

  “老乡们,睁眼吧! ”

  在跟李松强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现在很多党政军商界的人都喜欢听刀郎,这其中不乏级别很高的领导;一个搞越野赛的朋友说,他把车开到边境线上,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还
能听到刀郎的歌声;一个去丽江旅游的朋友告诉我,他在长途车上听了整整九小时的刀郎歌曲……

  刀郎创造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羡慕又嫉妒的奇迹,他的唱片在今年1月6日全国发行,短短几个月,在中国,只要有卖唱片的地方,就有可能听到他的歌声。刀郎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唱片卖掉了270万张;与内地最大的唱片公司太合麦田合作;谭咏麟主动找上门来与刀郎合作;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环球唱片高层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到新疆与刀郎签约;唱片在香港上市后转瞬上了排行榜冠军;著名制作人李宗盛为他的新专辑担任制作人;新专辑的保底数字达到了空前的520万张……一切都是顶级。所有的嫉妒、嘲讽、怀疑在这个奇迹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力。你只有承认——刀郎比任何一个歌手都要流行。

  的确,如今刀郎已经成了谁都不能回避的现象,有关刀郎的报道几乎每天都能见诸媒体。他们喜欢纠缠一些细枝末节,纠缠到最后,一个最不愿意在媒体曝光的人,反而成了曝光率最高的人;一个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人,他的身世反而被搞得清晰无比。可是,几乎很少有人去冷静分析刀郎为什么那么走红。

  “我不喜欢刀郎。”这是我在最近半年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可是,你不喜欢,他不喜欢,那270万张唱片和数不清的盗版唱片都卖给了谁?有人去想过这个问题吗?

  刀郎从一开始遭到媒体的冷落到媒体对他提出种种质疑,让我看到了媒体滥用话语权达到了极致,什么叫视而不见?这就是视而不见。当媒体以从来没有过的高姿态批判刀郎的恶俗时,我看到了另一种恶俗在泛滥——一种在高雅和精英在精制包装下露出的各种恶俗嘴脸。

  你有不喜欢刀郎的权利,就像你有不喜欢琼瑶、汪国真、还珠格格、F4的权利一样,但是你从来没有阻止过他们的流行。

  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些书本或外来的东西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虚拟成一个所谓真实的自我,然后以这个自我对一些现实做出判断。就好像当现实中发生一件感人的事情,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为什么打动,而是想到从某一些书本或影视作品中找到感动的依据。一旦找不到这个依据,他就开始怀疑这种感动是否真实。换句话说,现在的人们好像都不会感动了。

  当媒体面对某一个流行现象口诛笔伐,完成一次心理快感时,是否想过,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千百万消费者,他们为什么去消费你们否定的那些低级趣味?而我们又是为什么总是急于去否定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去思考它背后的东西?否定是最好的标榜,标榜就是超凡脱俗。

  这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美国”的时代,美国人放个屁我们都要做一次深呼吸。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去学学美国人为什么那么关注大众文化现象呢?假如刀郎在美国流行,美国人一定会深挖洞,找出刀郎流行的原因,总结出消费者消费心理,并进一步挖掘出它方方面面的意义。有时候你会觉得美国人挺爱没事找事,美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那是一个商业社会,不管什么文化,都要拿到市场上去验证,所以人家有个很健康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为什么他成功了?他是怎么成功的?还有谁会成功?他们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有可能就是后来者成功的参照,这是一个成熟商业社会的做法和思维方式。

  这几年,我听到“文化产业”这个词组的频率越来越高,可是现在中国有像样的文化产业吗?没有,都是在虚张声势,因为我们还没有锻炼出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大脑。相反,精英而不是经营细胞却锻炼得非常灵敏。作家都想做琼瑶,歌手都想做刀郎,没有不想成功的。但是长期以来的恶俗观念常常在头脑中作祟,生怕败坏了自己玉洁冰清之身。中国的文化产业为什么还停留在小打小闹上,就是观念问题。

  于是,渐渐地,我们对现实越来越失去判断,有一种东西把我们蒙蔽或我们用一种东西把自己蒙蔽了,精英们、高雅的精神洁癖者越来越不了解中国的现实,他们只会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空对空,当他们把这种姿态以话语权的方式表达出来之后,会赢的另外一些被蒙蔽者们的喝彩。当一个瞎子对另外一群瞎子说大象就像一把扇子一样,大象就成了一把扇子。

  真正的中国文化市场是什么样子?在大城市、小城市、乡村,那些人在消费什么?如果我们了解了,也许就知道刀郎为什么这么走红了,也许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既然是产业,就意味着要占领一个大市场,要占领大市场,就要去了解广阔天地,这样才大有作为。否则跟小农经济差不多少,只不过是小农投资十块钱挣一块钱,你投一百万挣一块钱的区别罢了。

  所以,都睁开眼睛看看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