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潟地震看日本公众安全文化教育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7日 09:29 新京报 | ||||||||
截至10月26日,日本新潟县强烈地震已造成31人死亡,伤2100多人。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的数据分析显示,新潟地震与造成6433人死亡的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烈度相同。这次地震之所以伤亡较少,得益于1995年后日本在公众安全文化方面的成功教育。 首先,法律赋予日本每年的国家“防灾日”演练。日本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再次对该法作了修订,强调了预防的作用,从而使9月1日国家
其次,防灾理念明晰。东京都防灾中心专家认为,大都市防灾建设的理念是自救、互助、政府行政。而只有在自救、互助的基础上,才有成功的政府减灾的公助。东京都在去年4月设立了东京都危机管理总监,使1991年组建的东京都防灾中心及其应急体制更趋合理。日本专家还表示:可否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取决于所有人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行动。为此,他们提出“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卫!防灾救灾的主角是我们自己!”的口号。 第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标志实用明了。截至1998年,东京都已拥有避难场所及避难道路173处。在东京都的街区、中小学、地铁、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火栓等标识。可贵的是,大量有安全标志的场所(含道路),都十分细致地考虑了与无障碍环境的协调。 如在电梯中不仅有遇地震、火灾的安全对策,还配有为失明残障人准备的盲文说明。 在日本,所有酒店中都有详细的避难空间图示,过道处有十分明显的逃生辅助设备、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及没有任何遮挡物的与外楼梯相通的门。稍稍用力便可以推开这些“生命之门”。由此我想,我们为消防疏散用的“生命之门”,为什么常常成为“死亡之门”?我们为什么缺乏防灾与治安的整合,总是用大锁无情锁住“生命之门”?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安全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 鉴于此,我认为:第一,我们应尽快将安全防灾视为基本国情,因为近几年公共安全事件的增加,已使现代都市灾害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第二,从增强国民安全文化意识出发,我们宜设立国家“防灾日”;第三,现在,不少地方正在起草综合减灾法或条例,希望将公众安全文化教育、安全防灾产业、社区安全建设等内容融入其中。 □金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