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生态模式拷问中国财富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5:14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在现阶段的中国,许多人往往把生态与财富对立起来看:经济发展不免要带来污染,由于经济发展任务很急迫就只好“先污染,后治理”;城市里多种树就要少卖地,就要“牺牲一点经济利益”。因此,无论是环保食品,还是生态建筑,凡是打着“生态”、“环保”旗号的产品必然是昂贵的。

  然而,10月中旬,记者随中国记者采访团到德国柏林、汉堡、汉诺威、埃森和慕尼黑考察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建筑业发展的情况后,对“生态”一词的内涵,对它与财富之间关系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一句是德国建筑师讲的,“生态住宅不是豪宅,而是充满了节俭和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建筑。”生态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高效益的建筑,其本质是“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生态主义的内涵与传统的财富观本质是一致的,两者都追求以更少的投入取得更大的成果,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财富观忽视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也是一笔可观的投入,而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优化更是一笔宝贵的回报。作为一种新的财富观,生态主义把被遗漏的这两笔账给补上了。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另一句话是德国规划师讲的:建立在汽车社会基础上的美国人均能耗是摒弃了单一汽车社会模式的欧洲人均能耗的两倍,单一的汽车社会不应被广泛模仿。这句话以新的财富观提醒在现代化之路狂奔的中国人好好思索一下城市发展该选择的模式。 

  德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业提出忠告

  生态建筑不等于豪宅

  在国内采访时,也偶有听到生态建筑之类的说法,但在德国各大城市参观形态各异、功能繁多的试验性住宅,听了德国建筑师全面细致的介绍后,才发现原来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存在众多误区,也隐隐感觉到生态建筑的行业标准在欧美成熟之后必将引进到中国来,届时中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生态建筑注重可持续发展

  柏林国会大厦是我们参观考察的第一幢建筑,原来以为这只是一个历史名胜,但没想到其古旧的外表之下的却是渗透了环保与生态理念的全新设计。

  柏林国会大厦是一项改建工程,它的前身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帝国大厦。两德统一后的1992年,德国决定将国会大厦作为德意志联邦议会的新地址,并为此举行了设计竞赛,世界著名建筑师福斯特及其设计事务所在全球800多名建筑师中脱颖而出。福斯特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为国会大厦设定了这样的一个改建目标:要将国会大厦改建成一座低能耗、无污染、能吸纳自然清风阳光的典型环保型建筑。

  国会大厦顶部直径40米、高23米的玻璃圆顶是这座生态建筑节能、环保的关键。圆顶首先与增加自然采光有关。其中央是一个嵌有360块镜面玻璃的锥形体,圆顶与锥形体二者之间的透光和反光作用,可使国会议事大厅得到充足的自然光。圆顶内还有一面可随日光照射方向变化而自动调整方位的遮阳板,用以避免直射阳光的热度及晃眼的光线对室内的影响。

  圆顶与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央的锥形体类似一个烟囱,滞留在室内高处的暖空气自然地从这里排出去,而附设在锥形体内部的轴流风机及热交换器则从排出的空气中回收能量,供大厦循环使用。暖空气流走后,室外的新鲜空气则由建筑物西侧位置较低的门廊送入,以低速气流在议事堂内扩散,慢慢地到达各个角落,然后静静地上升。锥形体与一系列的其他风口、风道共同构成一套自然的、能耗极低的通风系统。

  圆顶还与清洁能源相关。圆顶上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可作为大厦的部分动力来源。同时,福斯特建筑师还利用地下蓄水层循环利用热能:夏季将多余热量储存在地下蓄水层中,以备冬季使用;冬季将冷水输入蓄水层,以备夏季使用。最后,大厦的动力燃料由矿物材料改为植物油,使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由7000吨降至440吨。

  在改建国会大厦的设计中,由于广泛使用了将自然采光及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组合起来的系统,由此做到了可用最少量的能量、最低的运转费用取得最大效果,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生态建筑的样板之一。

  柏林墙附近的波茨坦广场在两德统一前是一大片空地,1991年举行了小区建设的全球招标,两家德国建筑师事务所中标,在这里建起了一个既尊重历史传统、又有现代风格的生态型小区。当年参与了广场建筑整体设计的建筑师Knuth先生引领记者参观了波茨坦广场。广场呈开放式的心形,透过四通八达的道路,既可以看到音乐厅、国家图书馆等重要的人文景观,也可以远眺城市森林、河流、湖泊,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街道两旁有很多上百年树龄的古树,都是在建设期间刻意保留下来的。Knuth先生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小区内标志性的生态建筑——奔驰公司柏林分公司的总部奔驰中心。奔驰中心的每一扇窗户都既可以根据室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指标自动开关,以保持令人舒适的室内环境,也可以人工打开,自然通风。由于这里靠近城市森林,大气环境理想,因此基本上不用开空调,可节省能源。奔驰中心的屋顶可以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洗手、冲厕所等饮用之外的用途。而洗手的水也专门收集起来,统一流到大楼附近的湖水里,湖里专门养了一种水草,可过洗手水里的化学物质,净水可供大楼循环使用。奔驰中心是个低能耗的大楼,其能源部分来自于太阳能发电,部分来自于柏林附近一个新型热电站所提供的清洁能源。

  生态建筑

  是现代建筑业的一次革命

  除了柏林之外,记者一行在其他城市还参观了一些小型的生态住宅。据德国的几位建筑师介绍,所谓“生态建筑”,其实是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建筑设计,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出现是现代建筑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据介绍,从技术层面上,生态建筑有六大要素:选址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尽量使用再生资源;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努力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资源化,以再生利用;建筑环境健康舒适,日照良好,自然通风,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建筑功能灵活适宜,易于维护。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生态建筑理念并予以实践的国家之一。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帝国大厦和奔驰中心之外,目前,单项或多项使用了生态建筑技术的住宅在德国为数不少。汉堡市规划处处长告诉记者,目前汉堡已有160个住宅群使用了节能技术,成为生态型的太阳能建筑。今年6月,12位投资者联合在易北河岛建设65套太阳能建筑,9月在相邻的地方启动了另一项目,准备新建86套太阳能住宅。

  欧洲厂商看好中国生态建筑商机

  既然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生态建筑业起步较晚,也就意味着商机巨大,那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欧洲建筑厂商是否有意到中国开拓商机呢?答案是肯定的。

  德中建筑节能技术合作协会副会长、建筑师方培德先生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绝佳的拓展中国生态建筑的商机,为了能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住宅建设上争得一席之地,汉堡市已于今年9月与上海市签订了一份合同,决定两市在2006年联合在上海举办中国首个生态建筑展览,2006年将在上海举办生态建筑展览,为了搞好这个展览,汉堡市在欧洲联系了12个城市作为合作伙伴,12个城市将在技术与广告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并先期在2005年于汉堡举办一个2005年太阳能建筑展,推动建筑新类型和新技术在本地建筑业的应用,并为2006年上海展打基础。以上海为基地,欧洲厂商将大力开拓中国生态建筑业的商机。

  记者观察

  走出生态建筑认识误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生态建筑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德国建筑师介绍,欧洲各国过去普通住宅能耗为每年每平方米100至150千瓦,现在已下降到每年每平方米60至65千瓦,低能耗住宅为每年每平方米30千瓦,生态住宅区的一般住宅能耗已接近低能耗住宅水平。

  相比之下,我国近年来城市在飞速发展,建筑物在飞速拔起,但是,在大量的建筑产品中,真正生态、环保的并不多,建筑与环境的问题日渐突出。据《新地产》杂志报道,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能耗大体是欧洲住宅能耗的三倍,而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大大低于欧洲水平。在今年8月24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生态建筑匮乏,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生态建筑匮乏的原因,在于许多房地产开发商所感兴趣的是生态住宅或生态住区这块招牌,而对于提高住宅的具体性能(如加强保温、改善通风,采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系统)并不肯花心思。这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们都错误地认为生态住宅就意味着要采用大量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生态住宅的发展。

  德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协会成员、建筑师、柏林技术学院教授Fink先生刚从中国做项目回来,对上述说法颇有同感,他表示,中国建筑业界对生态建筑存在着两大认识误区:一是将周边的绿化率、使用绿色建材等个别指标接近生态建筑要求的建筑当作就是生态建筑,而没有充分地认识到生态建筑是个系统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了以下几大原则要求:减少不可再生资源耗费和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注重社区文化和历史,等等,这并不是单一的增加绿化面积和使用绿色建材就可以涵盖的;误区之二是以为生态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因此造价将非常昂贵。这种看法其实已经远离了生态建筑的本质。生态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节能型建筑,或称高效益的建筑。用美国建筑师富勒的话说就是“少费多用”;德国建筑师英恩霍文更具体地明确为:“用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成果,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事实上也是这样,由于涉及到很多技术,生态建筑的建设费用的确比普通建筑高,但并高不了太多,低标准的生态建筑造价不过高3%至5%,高标准的也就是高出5%至10%,但由于生态建筑使用起来节能,经过多年使用之后,节省的费用完全可以拉平生态建筑造价高出来的部分,甚至更便宜。因此,生态建筑不但是对自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房地产商有利,对居住者也是有利的,不但有利于他们的居住健康,也有利于经济上的节省。从长远计算,消费者完全不必为选择居住在生态建筑里花更高的代价。

  作为一种新的财富观,而不仅仅一种罗曼蒂克的理想主义,生态主义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建筑业乃至一切的经济建设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改变着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很多产业都将由此引发一场革命。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参与主体来讲,这是不可不事先洞察的大趋势之一。

  汽车社会不是最佳城市模式

  组团式城市布局低能耗优势明显

  到德国采访前,想象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都应该是汽车社会的模式:工作在城区,生活在郊区,大部分人通过汽车来往于城区与郊区之间。或许,这也是相当部分中国人头脑里典型的现代化城市模式。

  到德国采访十多天后,发现自己错了,上述模式只是典型的高能耗的美国模式罢了。欧洲特别是德国跟美国并不一样。最直观的感觉是:德国几个大城市汽车虽多,但并未到举目皆是的程度,且极少堵车;呆久了之后,发现在城市里除了开汽车的之外,更多的人选择了搭乘舒适便捷的公交车,不少人还选择了自行车和步行。在10天的采访中,记者在城市里的采访首选的出行方式是步行,一般在15分钟内到达,其次是公交车,使用最少的方式是搭乘出租车。尽管如此,笔者一直也没有感到出行的不便。

  在采访中就上述感觉与德国几个城市的规划者和建筑师进行交流时,他们给出的答案是:这是因为德国选择了鼓励低能耗交通的城市建设模式,选择了组团式城市布局,这是一个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汽车社会能耗高模仿难

  在谈到柏林城市发展方向时,柏林市城市发展规划处的代表HAJER先生表示,现在世界上有两种处于两个极端的典型城市类型,一种以香港为代表,城市特别密集,比较照顾行人行走的方便;另一种是美国的凤凰城,城市占地面积特别大,居住者必须开车往来于城市各个角落。从目前的实践看,这两种类型都不是德国的最佳选择,德国要择二者之优点,一方面,柏林的土地并没有香港这么稀缺,因此并不必到处建高楼;另一方面,像凤凰城这样建成纯粹的汽车社会并不可取,主要问题是占地面积过大,且能耗大,在能源日趋紧张的当今社会,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柏林注意发掘城市中心的潜力,适度提高城市中心的密度,并采取措施鼓励人们优先通过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低能耗的方式出行。由于德国的城市在城市道路设计时选择了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德国城市的人均能耗只有美国城市的一半左右。

  其实,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也曾经想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一个城市社会,在这个汽车年代里,规划者以汽车为中心制定道路计划,为了能让汽车方便地到达各个地方,拆掉了许多老城区的建筑物,来扩建适合汽车通行的道路和停车场。但到了70年代,欧洲人的规划思想和方针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更重视传统风格,更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更追求城市的品质,更看重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德国经济合作发展部高级交通顾问,曾主持参与曼谷、雅加达、开罗等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ManfredBrei thaupt先生在阐述当今世界可持续城市交通体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时曾说过这么一句颇具代表性的话:为人服务,而不是为汽车服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中心思想。

  组团式城市结构可减少汽车使用

  在柏林、汉堡、慕尼黑等过百万人的大城市里可以有很多人通过自行车和步行来解决日常交通问题,这在中国是比较难以想象的。除了交通规划上比较注重向这些低能耗的交通方式倾斜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呢?HAJER先生向我们道出奥秘所在:这是因为从城市布局的角度看,柏林没有所谓的中心城区,而是分为12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小中心,各自相对独立,公共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都很完善,加上柏林85%以上的人都是租房住,因此可以靠近工作所在地居住,很多人几年都不必跑到别的小区去,跨小区之间的交通量较少。这种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是汽车使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堡的情形与柏林颇为相像。汉堡市规划处处长MALECKI先生告诉我们,汉堡的城市规划是80年前制定的,整个城市是个中间呈果实状、四周呈树叶状的组团式结构。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各小区主要是单一功能区,而现在都在向混合功能区发展,使人们可以就近工作、居住、购物、娱乐。如汉堡的老港口城市区上世纪70年代建了很多单一用途的办公楼,很少住宅,一到晚上整个小区就空无一人。现在决定改为多用途功能区,在这个区域里,既有办公楼群,也有住宅、餐馆、购物中心和文化设施等。这样可使得港口区1万多名居民在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到多样的服务。

  据介绍,城市布局由单一功能区向混合功能区发展,这主要是随着德国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技术产业转移而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布局的出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大大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能源消耗,提高了人们在城市里的生活质素。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一员的德国放弃了上世纪60年代模仿美国建立汽车社会的做法,而代之以建设一个公交优先、鼓励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发展的低能耗城市,这对于已是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一半的中国来讲,不是很有借鉴意义吗?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邓红辉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中国国际通讯技术展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南方周末内地创富榜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凤凰卫视中华环姐大赛
高峰那英情感风波
狼的诱惑-终结版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