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文人和中国精神重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6日 14:09 南方都市报 | ||||||||
作者:张柠 过往时代,免不了会有“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国将不国”的议论,怎么办呢?于是出现了改朝换代的革命家,还有修修补补的改良家和改革家。秦始皇和孙中山等人都是革命家。至于改良家和改革家就多了,每个朝代都有,他们比革命家还要繁忙得多。文人则分为两类,一类帮闲,一类帮忙。与帮闲文人相比,帮忙文人还算是有点“替
古代文人的立论依据是“过去很好”,“现在不好”,最好的时代就是尧舜禹的上古之时。他们帮助君主加强道德和礼仪的控制,试图将人心引向所谓的“淳朴”、“清心寡欲”的远古时代,也就是让人们自己将自己阉割,省心又省力,从而达到简化统治者管理程序的目的。用“过去”蒙骗中国人,整整持续了几千年,直到我们发现“别人很好”。“五四”时期文人的主要立论依据就是说“别人很好”,我们得向别人学习。学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今天好像开始有一点“别人”的意思时,帮忙文人又发现了新问题,不是“别人很好”,而是“别人不一定好”,甚至很坏,还是咱们自己好,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过去很好”上面了。与此相关,帮忙文人开出了大量的药方:读经、复礼、立牌坊、规范道德秩序等等,就差没裹脚。 空间上比较得出了“别人很好”的结论,不一定全对,但它改变了传统社会内部的权力结构,这是“五四运动”的功绩。时间上的“过去很好”(中国式的乌托邦)是一个没有比较、判别的假定,全凭文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在絮叨,结果永远是在传统的权力结构中兜圈子。 今天,帮忙文人又在急促地呼吁重建“中国精神”,当然不仅仅是建立在“过去很好”这样一个老的、简单的假定之上,而是配上了一系列有现代感的新假定。他们首先假定,传统权力形态已经萎缩,公共空间已经扩大,因此公众必须要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要“读经”,要有道德意识,最好有一种信仰。其次是假定,商业或市场精神是罪魁祸首,是道德滑坡的根源,因此要培养反市场的道德和人文精神。第三是假定,文人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不但要帮忙,还要身体力行地实践。 帮忙文人绞尽了脑汁,想得也很周全。他们居高临下,试图将自己的假定作为国家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然这么周全,既然所有的人都自我阉割了,那还要国家管理干什么?国家主张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既包含了个体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包含了个体超出生存需求的欲望。两者的界限尽管不好一刀切,但也不能为了管理的简便而搞道德上的一刀切。管理者的能耐不是体现在个人道德自律的基础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欲望得到充分张扬的基础上。对于后者来说,管理者的难度增加了,程序复杂了,责任加大了。这是现代管理者的指责。 帮忙文人整天忙于精神重建、道德自律,似乎要让大家都变成白痴,让管理者变成护士(让吃药就吃药,让睡觉就睡觉,让上操就上操),而根本没有提到法治精神、法治建设和管理者的责任。这种典型的帮忙文人的思维,是传统社会的臣子思维的当代遗毒,看不到一点当代知识分子思维的影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