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主要来自员工超时工作 民工荒促企业转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0: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民工短缺的课题报告,提出局部地区应当考虑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民工荒与经济转型有着怎样的关系?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劳动科学研究所张丽宾博士—— 本报记者 白天亮
记者:我们注意到,一些缺工严重的企业在长时间招不到劳动力后,开始更新机器设备,以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量。您认为,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还是会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普遍选择? 张丽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此次遭遇缺工的地区和企业,一向处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投入进行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阶段,其主要利润来源于员工的超时工作,甚至一些企业通过拖欠工资等方式赚取利润。在出现民工荒后,如果提高劳动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将急剧缩小,一些企业将面临生存问题;但如果不提高劳动者待遇,企业又没有足够的可供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提醒长期以来通过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而获得快速发展的企业,对劳动力的掠夺性开发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企业只有改变要素投入,才有可能继续生存发展。 记者:虽然局部地区出现用工短缺,但从总量上看,我国劳动力仍然是供大于求,农村还有大量的劳动力亟待转移。企业会不会因此认为,过去20年所依赖的增长模式仍然可以继续? 张丽宾:劳动力供给从总体上看固然是充足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必然会不断提高。比如,现在中国服装与纺织品业的劳动力价格,已经达到每日2.5—3美元,比越南每日1—1.5美元的水平高出一倍以上。甚至地处美国周边的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国家,劳工也比我国的便宜。可以预见,十年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劳动力会比我国便宜。总之,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趋于转变,经济发达地区普通劳动力资源优势不断降低,需要更多依靠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来维持经济运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记者:近两年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些企业注意到劳动力成本增加的趋势,开始从东部转到了中西部。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只能获取3%的利润,而到江西投资后,获利达到10%。我们现在谈经济转型,是不是一方面企业要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向中西部转移? 张丽宾:情况的确如此。目前的民工荒是劳动力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外出就业的信息、缺乏外出就业的能力,或者年龄偏大、照顾家庭等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目前这种将中西部劳动力与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如果转变为将东部沿海地区资本引到中西部的模式,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则不但会缓解“民工荒”,还能延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竞争力。 实际上,这种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是必然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首先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些地区得到足够发展后,必然会向下一个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即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也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是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现,但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农村地区本身非农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化。 记者:产业梯度转移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您认为在这方面政府应当如何引导? 张丽宾:当年东部地区获得快速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提是制度成本低,市场机制相对成熟。而制度环境恰恰是中西部地区的弱势,会阻碍产业在不同地区转移的进程。另外,东部地区有相对便捷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而中西部地区却不具备,这也不利于产业梯度转移。 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创造条件,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抓紧解决。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入,改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要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以市场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民日报》 (2004年10月25日 第十五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