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治污问题出在哪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5日 10:07 中华工商时报 | ||||||||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淮河污染治理的问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资金投入是治理淮河污染的非常重要的条件。针对十年治淮投入的193亿元资金,潘岳表示这样的投入还很少。 □万新军/文
作为主管部门的官员,潘岳的表态自有他的根据:淮河流域“十五”计划修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61座,但截至2003年,已完成工程仅占16.1%,在建比例27.3%,尚未动工的占56.6%,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也令人担忧。而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资金不能按计划落实。 对治理淮河污染这一浩大的工程来讲,十年投入193亿元或许确实很少。但有投入就应该有改善,193亿元尽管不能完全治理好淮河的污染,总该有所改善吧?可我们看到的国家水利部环境监测中心最近的调查却显示,淮河污染出现严重反弹,不仅仅193亿元投资可能付诸东流,而且周边1.3亿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威胁。而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中华环保世纪行组织新华社记者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及防治状况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亦表明,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 十年治淮,现在又回到了起点。淮河治理问题出在了哪里? 资金投入不足显然是一个方面,潘岳的分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但除此之外呢? 地方保护主义应该是另一个主要原因。 造成淮河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沿河流域工业企业的非法排污,诸如造纸厂、味精厂、化工厂等等都是排污大户。在1998年的淮河治理的“零点行动前,这些企业都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却很少有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能够天天正常运转。1999年,在“零点行动实施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曾经回访过淮河领域污染治理情况,当时就发现有的企业的污水处理设备成了样品———上级有人来检查时启动运转,平常时间就关闭。尽管如此,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仍然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企业尽管是排污大户,但同时也是当地发展经济的主力和纳税大户,对地方政府至关重要。 于是,一方面是国家巨额资金的投入,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当地的污染企业视而不见。在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更多的地方选择了前者。于是,也便有了淮河治理越治越污的结局。 也正鉴于此,在国家加大对淮河治理资金投入的力度之外,有关部门更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治污力度的监督,并将其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当中。恐怕只有淮河流域的地方政府对淮河治理真正重视起来,淮河治理才能顺利完成。否则,即使有再多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打水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