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别把节庆当“活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4日 14:40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陶健编辑:闫荣伟

  城市节庆的盈利模式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通过吸引客商,凝聚人气,从而带动消费。国内众多城市节庆不缺人气,但至今难以盈利。究其原因,是国内城市节庆的定位有偏差,组织者把节庆看作了“活动”。

  在中国人的辞典里,“活动”永远是远离市场的,经费投入也都是由政府财政开支的。既然有经费来源,又没有经营上的压力,节庆活动的组织者自然只求热闹,很少考虑成本、利润、投资、回报之类的事。

  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财政投入才是有效的。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失灵领域提供公共产品,这是政府财政的责任所在。

  举个简单例子,南非、美国等诸多国家的城市节庆的盈利实践证明,从拍卖节庆冠名权、拍卖电视转播权、外包门票销售,直到带动城市服务业的方方面面,节庆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以吸引众多投资者蜂拥而入,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节庆产业。

  活动,有着计划经济的印迹;产业,却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打通城市节庆的盈利之路,关键在于观念转变:把“举办节庆活动”变为“经营节庆产业”。解决方案其实非常简单,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不该管的地方撤出来。

  政府财政从城市节庆退出后,谁来承担节庆的投资?应该是企业。事实上,节庆市场化,国内已有成功先例。据悉,杭州在吸取一些地方政府包办节庆、耗费财力的教训后,从2001年起果断地把西湖博览会推向市场,全部采取规范化的商业运作,光是开幕式晚会门票总承销权就拍卖了830万元,拍卖晚会冠名权又拿回200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实际上,一个城市办节庆就是在经营这座城市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其经营成果理应包含经济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不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的节庆,其生命力必不长久,只有实现从办活动向办产业的观念转变,才是一条可持续的盈利之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超俱乐部酝酿大变革
阿里汉下课几成定局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