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低迷凸显政府在股市上的角色混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4日 11:33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秋风?编辑:韩晓静 “9.14”行情之后,股市再度陷入低迷。近来高层不断催促监管部门积极落实“国九条”,然而,市场无动于衷。其间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传言,四季度股市将面临着1500亿元左右的融资压力。试图从国内A股市场上融资者,都是大型国有企业,包括中行、交行和建行三大国有银行,还可能包括中石油,宝钢股份和华夏银行也有再融资计划。在如此沉重的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可以清晰看到中国股票市场一个公开的秘密:股市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国有企业融资,尤其是近几年来,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服务。而在这样的股市中,政府一身兼有多种角色,并追求着大相径庭的目标: 第一,政府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追求的是市场本身的稳定和繁荣,尤其要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二,政府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和将上市公司的超级大股东。作为这一角色,政府要追求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让上市公司融到更多资金,减少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将更多利润留给公司而不是派发给外部投资者。 第三,政府是大多数资金的最后拥有人。可以说,市场中的主力资金,可能来自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也可能间接来自银行,而这些均属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对其具有最终的话语权。就这一角色而言,政府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最大化。 当然,在政府内部,不同的角色是由不同的部门来扮演的。不过,在目前的框架中,这些机构都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经由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或命令机制,也很容易达成政策上的共识,也许可以叫做“共谋”。 看起来,政府本身可以在几种角色之间自如地闪转腾挪,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市场的节奏。比如,政府可以很轻易地出台救市措施,它可以以资产之最终拥有人的身份,下令保险业资金或国有企业资金入市,向市场注入资金,通过这一措施,政府也很好地履行作为监管者维持市场繁荣的职责。而一旦市场繁荣,政府就可以让更多国有企业上市,从而增加自己作为国有企业最终拥有人的收益。 然而,政府要在上述三个角色的跷跷板上,始终保持平衡,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股市中所出现的问题,未必可以有两全其美的结果,更不要说三全其美了。在几种利益、几个可能的结果之间,政府有时不得不进行抉择。 问题恰恰出在这些时刻。根据常识,政府容易倒向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的利益,具体地说,就是看重上市公司的利益和主力资金的利益。因为这些群体具有强大的利益凝聚力,在中央政府中拥有代表机构,因而,具有体制化的游说能力。并且,他们是国有资本,他们可以宣称,自己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政府对于这一点也不能否认。 反过来,比较抽象的、无形的利益,也即股票市场的秩序本身,尽管很重要,但却通常会在政府进行政策抉择时被忽视。同样,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也经常容易被忽视。他们尽管人数众多,但却没有组织化的能量,缺乏必要的游说力量,同时,在政府内部也没有一个机构来代表其利益。这样,在政府内部就股市政策界限进行辩论的时候,没有人替他们说话。 人们通常将我们的股市形容为“政策市”。其实,尽管都冠以“政策”之名,但不同的政策却来自扮演不同角色的政府之手。关于股市的公共政策,往往是政府内部各种力量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市场监管者的角色则在几种角色的冲突中经常落败。 这样的趋势恰恰可能有悖于政府应当具有的首要美德:公共性。就股票市场而言,政府的主要职能其实是维持公平合理的股票交易市场秩序本身,而不是维护其中某一方的个别利益。当然,在中国,政府同时承担几个角色,本身是由股市的特殊结构决定的。而这样的结构,短期内恐怕无法改变。 那么,在基本结构改变之前,解决的对策是,在几种角色之间建起隔离墙。从制度上设想,可以尽可能地增强政府内部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机构的独立性,并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比如,国资委可以改隶全国人大;证监会和银监会逐渐成为与行政系统有别的“独立机构”。这样一来,各个机构在决策的时候,主要追求自己法定的目标,可以增强政府内部的张力,提高达成共谋的难度。与股市有利害关系的几个机构之间互相制衡,或许可以维持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秩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