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礼: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20日 10:28 南方日报 | |||||||||
知礼: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
□高菊(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知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哲学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翻开中华文明史,人们可以看到一部闪耀着光辉的道德史。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义”闻名于世。与农业经济相适应,在中国古代社会,规范与调整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是伦理而不是法律。儒家伦理对于维护我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仁、义、礼、智、信”五常又构成儒家伦理的核心。 儒家的“礼”尽管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维护的是不同等级之间的不平等。所以在今天的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完全照搬和推行儒家伦理是不合时宜的。不过,要使社会和谐有序,人们必须“知礼”,这一点具有普遍意义。 新时期的“礼”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礼”在新的时代应有新的内涵,新时期的“礼”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强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明礼”要求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告别不文明言行。 省委《意见》在阐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时,提出了“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和谐广东”。和谐社会是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这里的和谐应是广义的,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此相适应,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是知书达礼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知礼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精神之一。 要构建和谐广东,就必须使“仓廪实”的广东人更“知礼节”。在群众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书达礼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继续推进,另一方面也为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增添了新内涵。 教育和教化是“知礼”的重要途径 知礼离不开教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仓廪实”之后并不自然带来“知礼节”。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欺诈有时并不是在“仓廪不实”的布衣之间发生的,物质上的贵族,道德上的乞丐也为数不少。道德水准不仅和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有关,还和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相关。“知书”可以促进“达礼”,有文化是有道德、有纪律的重要条件之一。知书达礼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和教化。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现代人的特点,设计切实有效的德育模式和机制是问题的关键。由于礼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礼节,因而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也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知道的“礼节”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不断地提出新的伦理问题,通过不断的教育,使人们逐步了解和适应新的礼节。 营造有利于“知礼”的良好社会环境 “知礼”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一些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舍弃一些道德规范去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这可以归结为“饥寒起盗心”。而一些有钱、有权、有文化的人也做出了不顾礼节甚至触犯法律的事情,“仓廪实”却不“知礼节”、“知书”却不“达礼”,这该如何解释呢?这除了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影响之外,恐怕还有社会的道德和法制环境方面的原因。“知礼节”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好坏密切相关,如果社会风气败坏、社会环境恶化,人们对于礼节可能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甚至明知故犯,“文明人”也可能会不文明。孟母教子而三迁,不是因为孩子生活环境的物质水平不好,而是因为他成长的道德环境不够。 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知礼”的良好道德环境呢?第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文学作品等进行积极、向善、健康、文明的舆论引导作用,政府要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多生产一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为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氛围。第二,形成一套抑恶扬善的运行机制,把抑恶扬善落到实处,体现善恶皆有报。对善行要加强保护和扶持,对恶行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尤其是政治生活领域的贪污腐败和行业腐败行为,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从而使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得以净化。第三,政府部门还要继续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塑造知书达礼的文明公民不仅需要切实有效的教育和理想的软环境,还需要配套的硬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