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老北京商业习俗意义重大操作却艰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9日 09:31 新京报 | |||||||||
10月18日《京华时报》报道,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首批名录中包括了“老北京商业习俗”。“老北京商业习俗”项目主要在于恢复同仁堂、瑞蚨祥、内联升和全聚德等老字号的诚信经商与待客礼俗。我认为,它既有正面意义,又有其操作难度。 我们说它具有正面意义,表明国家正式承认老北京和传统商业中有许多良风美俗,它们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应该恢复和加以保护,以期将来得到发扬。近几十年来人们了解老
我是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柏杨先生这些话是深有体会的。老北京的确是有许多值得怀念的东西的,这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然而,社会的车轮毕竟滚动了五六十年,许多事物时过境迁,风光不再,“恢复”和“保护”一些习俗必然会碰到许多困难。首先是“老北京商业习俗”包括什么?“诚信经商与待客礼俗”不是抽象的空话,而是有许多具体内容的。这些内容的“恢复”是很难操作的。 举个例子说:我小的时候买东西一般不拿现金,当然更不是用支票,而是到固定杂货店中去赊。例如我母亲叫我到铺子去买一条“红士烟”,我便到那个铺子去拿。老板在我们家的账本上记下这笔账。我们不会怀疑他会记下两条烟的钱,老板也不会怀疑我们家到“三节” (端午、中秋、春节)不给钱。那时我家也不是财主,只不过是个才能温饱的家庭罢了,这种预支性的消费是建立在长期互信的基础上的。这种诚信经商,是熟人社会的产物;现在社会工商化程度加深,再加上处于社会转型期间,诚信一时半会儿建立不起来,人与人之间十分陌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都不放心,钞票要在手里捻来捻去,生怕上当受骗。这种情态下,赊账制度能建立起来吗? 又如过去药铺给顾客抓药,没有像现在这样,除了先、后煎的药,都倒在一个簸箕里,然后装进药口袋。那时是每一味药都分纸另包。您这剂药如有八味,就要包八个小包。这味是甘草,把甘草称好放在备好的包药纸上,然后在上面放一张绘有甘草形状和说明甘草药性的小纸笺、再包,八味药分包好,再用大纸包。这样如果拿一周的药就要包五十六小包,七大包。这些是建立在卖药人少,店员劳动强度大基础上的,现在顾客等得及和店员受得了吗?这还只是形式上的,同仁堂内部还会有一套不为外人所知的更细密、更严格的制度,这才使它的字号经历数百年而不败。 我个人对老同仁堂药的质量之好有切身感受。1973年的夏天,一次我到郭宝昌家去,看他老娘。当时他们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一进门,我肚子疼得站不起来了。老太太说,天太热,可能中暑了。她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外边满是污垢的酒瓶子,对我说喝点十滴水吧。我问,这是什么年头的药了?老太太说:民国二十几年的。我说都三四十年了,早过期了,我可不敢喝。老太太说没关系这是用酒泡制的。说着给我倒了半酒杯。我喝下去,10分钟就好了。老太太说我们同仁堂的药从不骗人。特别是一般老百姓用的药,不仅不骗人,而且不赚钱。同仁堂只是在阔人身上赚大钱。 社会的前进不要以良风美俗的丧失为代价,恢复和保护良风美俗又不要以发展旅游赚钱为惟一鹄的。诚信是守礼的基础,如果揖让进退只是表演,那只能贻笑世人了。 □王学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