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央行加息在即 > 正文
 

加息势在必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9:29 《数字财富》杂志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了5.3%,低于预期的5.4%,与7月份的增幅持平。这一涨幅仍维持在1997年2月以来的高点,而当时CPI的涨幅为5.6%。同时,又有数据表明,8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了13.6%、14.1%和26.3%,均低于7月份的15.3%、15.9%和32%,特别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幅远低于年初17%的调控目标。就此政府方面表示,目前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地方政府和民企,而它们对利率并不敏感,因此,加息形势已经缓和。但就坊间来说,加息会成为媒体讨论的热
点。

  现在我要问的是,国内利率的变动,参考的标准是什么?它真的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吗?国内的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如何?如果国内利率水平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那么国内的CPI指数又表明了什么?CPI为多少才是利率调整的标准?国内CPI的变化真正表明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吗?特别是,已经几十年过去了,而CPI指标依然如故,那么它与国内民众的消费品价格有多少关联性呢?如果关联性不大,那么国内的真实通货膨胀率应该是多少?还有,作为一种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利率的每次调整都是一次社会利益的大分配。那么,目前这种管制下的利率体制对谁最有利?最受损害的又是谁?只要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清楚,便水清见鱼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市场利率的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利率应该是分配金融稀缺资本的标准,通过市场的利率机制能够把稀缺的资本分配到经济效率更高的地方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稀缺一直是整个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让这十分稀缺的资本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通常认为,这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资本利率的高低,从而让有效的投资得到所需要的资金,让无效的投资在竞争中淘汰。但是,在中国为什么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投资过热以及一批又一批的重复建设?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在于利率机制根本失效。早在年初宏观调控时,我就指出,如果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停止,过热的行业一定又会重新热起来。

  利率的另一个功能就是诱导民众的剩余资金进入贷款市场作投资之用,即促使民众的储蓄增加。但是,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来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幅同比连续下降了4%,增幅已连续4个月回落。有人说这是中国高储蓄的一个拐点,它表明了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表明了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但是,在我看来,情况并非如此。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目前利率调节机制失效所导致的,是低利率及负利率的结果。在低利率甚至于负利率的情况下,民众的大量储蓄一定会流入收益更高的债券基金、房地产等市场。只要利率水平一提高,这种储蓄减少的情况很快就会逆转,在一定的时期内,国内民众的高储蓄这种大趋势不会有多少改变。

  既然金融市场的许多问题都是由利率机制缺乏所导致的,那么,国内现行的利率水平是否合理呢?它能够反映国内经济增长的形势吗?可以说,近几年来,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经济发展也保持在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水平上。但是,经济环境变化了,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并没有变,由于政府对利率的完全管制,国内利率水平完全僵固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央行上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在2002年2月,当时将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至1.98%(含利息税),1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下调至5.31%。中国自1995年7月以来已经有9年没有上调过贷款利率了,而自1993年11月以来近11年都没有上调过存款利率。但国内的经济保持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国内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

  一般来说,央行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将会影响到短期借贷市场和长期借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影响到最终产出。美国(通过调整联储基准利率)和日本(通过调整银行贴现率)基准利率的调整与借贷市场利率的变动几乎一致。但国内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准利率变动和借贷市场利率变动并不一致,存在一种非对称关系,如从1996年到2003年,央行对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国内的利率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有限,特别是对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而一般来说,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大致是相吻合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其利率水平或者围绕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或者持续地高于经济增长率。然而我国近十年来的情况表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利率水平与经济增长率是严重背离的。从1996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了7%以上的较高水平,而利率水平却是持续回落。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中国金融市场利率机制失效的典型表现。

  也就是说,在利率完全管制的情况下,在利率变化的问题上,希望利率下降时与希望利率上升时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利率下降时,有关部门通常以国内的利率机制不完善和中国的特殊情况,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早几年国际处于利率下降期)为依据,把国内存款利率下降到十分低的水平上。而当人们希望利率上升时,有关部门又要观察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这种标准的双重性无非是希望通过管制利率这只有形的手无形地把金融资源按照政府的意图来分配。试想这样的利率机制怎么能够有效地让稀缺的资本流向有效率的地方呢?

  而关于CPI的问题,目前的5.3%真正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水平吗?在什么情况下它才能成为利率调整的重要参数呢?最近,燃油价格、水电费迅速上涨,与原材料有关的能源、金属、粮食等价格也迅速上涨,这早已通过多重传导机制传导到民众消费品的价格上,只不过,近几年民众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有一定涨价承受力,加上生产品的丰富,才没有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抢购挤兑的现象。但我们是否想过,今年上半年民众住房消费信贷一下子增长了近6000亿元,商品房价格上升速率达到了两位数,上海浙江等地的价格甚至上升了20%以上!住房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作为消费品,住房的价格上涨,CPI将它包括了吗?可以说,只要把商品房的价格因素考虑进去,国内的通货膨胀早已达到两位数以上了。

  还有,CPI基数仍然是20多年前制定的。这二十年来不仅消费品丰富了许多,许多过去根本就没有的消费品已经随处可见,而且民众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目前国内变化最为迅速的汽车旅游、房屋装修、电话通讯等产品和服务,根本就没有被纳入CPI指数中。因此,用一个十分过时的CPI指标来测量目前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是十分令人质疑的,况且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会把利率调整定在占CPI的5%这个水平上。一般来说,只要预期将出现经济过热,监管机构就会通过利率价格机制来缓解过热。

  既然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与实际利率水平不相关联,既然CPI不能真实地反映国内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那么,目前不加息的理由有多少是成立的呢?我认为,加息的原因主要在于居民储蓄的负利率,导致了几个月来个人储蓄增幅的下降。实际上,从2003年12月开始,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正因为国内居民储蓄存款的负利率,上半年以来国内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了6.2%,增幅比上年底低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加2317亿元。居民的剩余资金大量地分流到基金、债券、购买住房等支出中去了。

  居民储蓄分流,本来是政府扩大内需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近几个月来城乡居民储蓄的分流,并非是扩大内需的结果,而是因为国内居民储蓄利率的长期偏低大大打击了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得居民的储蓄分流到一些收益高的地方去了。尤其是从国内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来看,活期的比重为什么会高达50%以上,就是因为国内居民随时准备把储蓄存款流向收入较高的地方。还有,居民手中大量的钱开始流向房地产,这不仅抬高了商品房价格,也吹大了房地产业的泡沫。日本与中国香港的经验表明,房地产泡沫的吹大对宏观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决不可小视。

  可以说,如果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率过低,甚至于出现负利率,不仅仅打击了居民储蓄存款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可能迫使银行信贷收缩(由于银行存款缺乏而使得银行信贷资金不足),从而出现实际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逐渐下降的现象,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放缓。同时,居民一旦预期负利率水平会进一步扩大,就很有可能出现存款人到银行挤兑并抢购消费品,从而爆发银行危机。历史上不少国家银行危机的爆发,基本上都是银行挤兑的结果。因此,鉴于物价水平高涨、个人储蓄存款出现负利率,如果不调整利率,后患无穷。

  有的文章指出,国内银行个人储蓄存款利率的上升,就是一次社会财富的分配,就是一种“劫贫济富”,其理由是对整个居民人口来说,居民的收益以工资性收益而非资本性收益为主,由于国内居民储蓄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如果银行加息,得益的只能是拥有国内大多数财富的富人。国内有多少富人,他们手中掌握了多少财富,这是一个很难计算清楚的问题,但有一点十分明确:即银行储蓄存款是国内居民拥有财富最为普遍、最为便利的方式。上海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上海有90%以上的民众希望加息,特别是在目前国内好的投资渠道十分缺乏的情况下,个人银行储蓄仍然是最好的投资方式。利率的变化直接涉及到广大民众,而有关部门希望通过对利率的管制来把金融资源分配到它所希望发展的地方,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市场的价格机制,而且通过无形的财富转移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最大的是国内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因为,利率上升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广大的银行储户,是家家户户的普通民众。

  总之,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加息早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越早变化,越能把握住有利时机。可以说,一旦金融市场的利率能够随经济形势而变化,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就能形成,这样宏观调控的一切问题也就将迎刃而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加息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