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质家属安宁才是真正的关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5日 10:01 新京报 | ||||||||
两位中国同胞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日子里,牵动了我国政府和国人的心,大家希望他们能尽早脱险。与此同时,不少人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人质家属。各级领导上门慰问,有关部门派出了医生随时待命,社会各界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祝福。平心而论,这不仅是人之常情,也会给人质家属带来温暖。但在其中,一些媒体的做法却值得商榷。 据报道,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质家属带来了巨大压力,王鹏的大伯闻讯后当场晕倒
或许记者上门采访是想带去读者或观众最真挚的祝福,同时将人质家属的消息及时向受众反馈。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工作需要。但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过多的采访不仅不能减少人质家属的痛苦感,反倒会勾起其伤心的回忆,对人质家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在人质家属已明确提出不愿接受采访,不希望再被打扰的情况下,再“穷追不舍”就更不可取了。这时,记者能采访到什么内容呢?只有人质家属痛苦不堪的表情。将这样的内容公之于众,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受众不愿看到的。 对人质家属来说,在这个时候他们确实需要慰问,但这种慰问是特定的。好友间的宽慰能使他们的心情好些,心理医生的治疗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记者却不一定具备这样的本领;更何况,记者在与当事人的交流中,难免有些习惯性的语言,如刨根问底地询问当事人感受、回忆和亲人间的往事等,这都会对当事人造成新的心理压力。记者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特殊事件中,尤其要注重当事人的感受。如果不注意这些,就算记者通过种种手段搞到了独家新闻,也是不可取、甚至是有悖职业道德的。 其实,不仅仅是记者,在这个时候各个部门都要注意给人质家属营造更加安宁的环境,如领导上门看望的效果就不一定比心理医生好。只有注意到了这一点,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化关怀,才是对人质家属最好的关心。 □朱慧松(湖北编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