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重理价格机制 谋求健康数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 14:07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近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9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同时第三季度统计数据也将向社会公布。这些数据之所以受到严重关注,不仅因为它是国家发改委、央行等宏观经济部门调整投资、利率等重要参数的依据,更因为它将成为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2005年增长目标、部署经济工作的决策基础。 然而,或许是出于对争论GDP增长率与CPI指数是高还是低的厌烦,或者对统计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然是反映价格的重要参数,但因人们对它过于重视,而其构成中粮价所占的权数过大(对整个涨幅的影响程度达87.5%),已经产生误导性的效果。例如,人们根据数月来CPI连续超过5%,认为出现轻微通胀,呼吁加息;而央行也是根据同样逻辑,但因CPI涨幅最大的是粮食,而下半年形势是粮食增产粮价下降,故不予加息。显然,粮食及食品类价格的涨跌幅度成为宏观决策的焦点,调控粮食及食品类价格也成为物价部门的目标。其实,这不但是一个误导,而且将导致损害农民利益、浪费经济资源的后果。 20多年来一直沿用的CPI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构成中,粮食权数过大,粮价上涨便构成CPI上涨的主要部分。但在今天“居民消费”的物品与服务中,粮食虽属基本消费,但已远非主要开支,且其对其他物价上涨的传导效应很弱。相反,居住类价格和服务类价格的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例如,城市生活的成本高昂,不是因为大米蔬菜太贵,而是因为房价太高。因此在宏观决策中如果过于强调对粮食及食品类价格的调控,将大大损害农民种粮和养殖的利益,降低农业的比较收益,导致大面积农业土地撂荒。 一边是控制粮食及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一边又是投入巨额资金补贴粮食生产,这难免导致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今年最重大的宏观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扶持农业生产,下半年的粮食增产已成定局,粮价将稳中有降,但是国家却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高达数百亿元的直接补贴,各级政府的行政成本,开动宣传机器的费用等等。而在粮食过剩之后,还将导致粮食保管费用、利息和价差亏损补贴(移库和陈化粮抛售)等方面沉重的国家财政负担。 今年另一项重大宏观举措则是遏制投资过热。其实,固定投资过热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要素的价格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很多大项目之所以上马,是因为银行贷款的利率不高,减除成本之后有利可图。利率是资金的价格。银行的贷款利率不高,因为吸储成本低,百姓的钱只能以低利率存入银行。很多大项目之所以上马,是因为土地、上游资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不高,而这又是由于国家作为这些原始资源的所有者放弃所有权收益的结果。很多大项目之所以上马,还因为环境污染的代价太低,这与环境保护不能启用价格机制、进行经济约束,而只会通过环保行政审批进而滋生腐败有关。 有人说,自2003年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明年仍将保持在8%以上。分析起来,新一轮高增长的动力有两个:城市化和工业化,它们都与价格机制密切相关。城市化需要政府投入巨额资源建造和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国家花费大量财政资金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以保障北京等大城市居民的水价低廉。工业化和“世界工厂”的兴起,与汇率即人民币对外币的价格机制相关,因为人民币被低估,所以“中国制造”竞争力强和贸易顺差大量增加。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因价格机制被扭曲而换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并非善事。粮价低有利于城市低收入人群但农民收入无法提高,银行利率低有利于投资却是对存款人的隐性剥夺,投资大量公共设施有利于建造城市花园但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这是不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人民币汇率过低有利于增加出口,却导致大量“热钱”流入国内套利套汇,损害本国经济。宏观经济决策不应该只盯住几个统计数据,而要切实地理顺一切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健康的价格,才有健康的数据,也才有健康的增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