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兵促销 思维创新还是群体冷漠征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4日 08:5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作者:赵强 “十一”期间,有消息说,在某手机厂商的导演下,“红卫兵街头秀”几乎同时在南京新街口和北京北太平桥西南侧热闹上演。而在2001年,成都百卉路上一家迪吧在屋内到处贴满文革标语,身着旧军装的“红卫兵”招徕顾客;无独有偶,2003年,南昌的一幅广告牌上也用“红卫兵”形象来宣传火锅。
面对不断翻新的“红卫兵促销”,我们不由得要问:是什么使带着“文革”伤痛记忆的“红卫兵”形象被抛弃后又捡起? 有人说这击中了国人的“史盲症”。果真如此么?时隔二三十年,难道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么健忘?虽然没有条件做符合科学规范的调查,但通过网络和访问周边的年轻人,笔者没发现一个人表示不知道“文革”:书本上有记载,从父辈、祖父辈那里也听说过不少细节。 看来,担心“史盲症”是多余的。但问题仍然存在,又是为何?据《信息时报》10月2日报道,广州市某咖啡厅举行了一场同学会,服务员身着绿军装,签到处还立着“我们的年代”的红牌子,参加者每人一个红袖章。组织者说,这是为了纪念大家一起经历过的岁月。 这样看来,那个荒唐的“年代”除了带给人们痛苦之外,还埋藏了一代人的单纯信念、青春热情和美好理想。当人们缺少什么而现实又无法给予的时候,由于未来不可预期,人们就会从历史记忆中追寻。当拥有这部分记忆的人们已经步入购买力雄厚的中年时,敏锐的商家便找到了通过历史遗物的形象来唤起他们的消费热情的渠道。 据此有人说,商业就是商业,广告就是广告,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用尽一切方法吸引公众眼球,煽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都是符合商业伦理要求的。这话看似有其道理。据一家资深广告调研机构“广告在中国”的调查: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未使消费者改变他们深层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对情感、文化的敏感,仍是中国人心理的重要特征。精明的商家纷纷上演“红卫兵推销”秀,从这一层面讲,无疑是在“对症下药”。 但让笔者生疑的是,在别人缅怀逝去的年轻时光和激情岁月时窥探商机的商家是否意识到,对仍然健在并经受过“文革”伤害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多目睹一次那些荒诞岁月的记忆表象,就多一次触动心底的伤痛呢? 从历史的物象中各取所需或者并无是非对错之分,但是商家们做广告宣传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普遍的受众,您的一点含蓄就可以避免一些人的疼痛,但您为什么就那么冷漠地去伤害他们呢? 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逐利为天性的商家自然不会做,但利己惠人的事情您为什么也不愿意做,偏要热衷于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恐怕只能归因于这些商家们患上了“冷漠症”。而可怕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暴露于公众的视野并有传染病的征候。在对年轻人进行调查的时候,有个大学生对笔者说:“知道‘红卫兵’打人的事情,但又没打过我,我干吗看到那样的广告要痛苦?那样的广告吸引眼球,有创意。” 国人要真有“史盲症”还不可怕,因为至少不会传染,还可以通过补课来修正;但是“冷漠症”却会冻结人类情感,僵死社会机体,甚至让这个世界毫无生趣。防治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付恶性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隔离”。而对付能够传染“冷漠症”的广告,我们也要有胆识说声“请你远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