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新说“震荡”经济学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3日 10:14 南方都市报 | ||||||||
今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联合得主为美国经济学家、明尼苏达州联储局经济顾问兼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普雷斯科特与在卡内基大学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任教的挪威裔经济学家基德兰德。与过往联合得主的研究范围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意识形态南辕北辙(如1974年联合得主奥国学派巨擘哈耶克和发展经济学家瑞典的麦岱尔),今届两位得奖者曾三次合作撰写学术论文,而其中一篇发表于1991年第1期《经济理论》的论文,还被普雷斯科特自认为“最得意之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引起全球注目,与其推出之时(1969年第一次颁奖)适逢凯恩斯学说全盛时期令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俨然“人类救星”有关,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经济陷入“无秩序”(没有经济理论能够解释及解决问题)状态,经济学家头顶的光环黯然失色,经济学界没有“主导思想”,得奖者引起学界争论,不少甚至互相讥讽……不过,今届的两位得主,似乎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同。 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对经济循环提出新解释。一直以来,经济衰退被视为“市场失败”,凯恩斯认为是“总合需求”不足、奥国学派指出是投资及消费“错置”、货币学派则以为这是实质与名目物价发生错误信号令资源“错置”所致。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推翻前人诸家学说,指出这是经济对天灾人祸令供应失调的自然反应。举一个例子作说明。有人流落荒岛,以捕鱼为生(食),有一天突然台风来袭后,他去捕鱼,发现一大群鱼,他因此“加班”工作,收获甚丰,不在话下,至此,他开始结网——作资本性投资,因为网鱼的收成肯定较用竹枝叉鱼为佳,而这需要时间,他在雨天开始结网,第二天晴了继续工作……这名流落荒岛者的GDP在风灾落雨以及晴天结网的日子持续下降,但他这样做是对“外来震荡”的最适回应。 当然,经济学家是以计量模型来表达这种“循环”的,今届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便是以50年的经济数据建立其模型,得出经济循环受“外来(或供应)震荡”的影响重于一切。这等于推翻其他自凯恩斯以来诸种相关学说,因此,对经济学界来说,他们的发现可说是“内在震荡”! (原载10月12日香港《信报》,作者林行止,本报有删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