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结果为什么石沉大海终年不见阳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 01:19 人民网 | ||||||||
网友:张君明 河南省鹤壁市在加大审计力度的同时,将审计结果公开成为一种制度,规范化地进行,在2003年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中,毫无保留地向社会公开,并对20余个单位的违纪问题,给予公开曝光。《中国审计报2004年9月17日》
自“审计风暴”掀起之后,公开审计结果,正在一些地方规范化、制度化地进行。毫无疑问,这是阳光政务的又一体观。审计的目的是弄清问题,规范管理,不论情况怎样,结果都应公开。这既是对被审单位的负责,也是对职工群众的交待。审计无结果,不仅有违审计的初衷,而且容易使问题越积越深,矛盾越增越大。然而,时到今日,仍有一些地方的审计还在“内部”进行,有的审计之后,时隔一年仍迟迟不见结果公开,是好是孬对群众来说一直是个“谜”。 审计结果不公开,问题在于几个方面。 应付差使。少数审计部门淡化自己的责任,在审计中缺乏认真精神,不做深入了解,随随便便地翻翻帐,简简单单地问几声,敷衍塞责,走马观花,尽管疑点多多,却找不出任何证据,无法公开结果。 碍于面子。有的虽然查出了问题,却因与被审单位关系甚密,或因是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拉不下情面,下不了手,私情大于党性,关系胜于原则,处理起来“心太软”,不愿公开亮丑。 怕捅娄子。有的审计结果大出意料之外,或是集体违规、集体犯罪,或是牵扯到某些部门、上级领导,害怕公开引起公愤,“拔出萝卜带出泥,只好无声无息,隐匿真情,以“沉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或许,对于某些审计部门来说,结果不公开是一种工作方法,但在群众看来,这种“方法”里面却有着许多猫腻,不仅让群众感到失望,也影响了审计部门的威信。同时,封存结果更是对审计工作的极不负责任,无形中增长了不正之风,怂恿了经济犯罪。有的单位随意挪用资金,建立假帐;有的地方盲目投资上马,造成浪费;有的领导大搞政绩工程,扎“花架子”。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审计不公开为其壮了胆。问题小也好,问题大也罢,反正审计结果不公开,下不知情,上不过问,自己不丑还有什么可怕的。 公开审计结果,不仅是审计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只有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才能对违纪、违规、违法的腐败行为进行有效地扼制。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公开审计结果,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的公信度;对于基层群众而言,可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对于腐败分子则成了套在头上的“紧箍咒”。因此,建立审计公示制度已势在必行。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