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求职者称屡遭黑中介欺骗 期盼政府规范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9日 11:32  半月谈网
就业援助,对困难群体的特殊关怀 就业援助,对困难群体的特殊关怀

  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还有900万到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所以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技工和一线普工短缺带来的招工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因此,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3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如是说

  编者按 就业是民生之本。龙年开局,事关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被党和政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就业优先战略”的落实成为党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纲要辟专章论述,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国务院批转了我国首部促进就业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期间促进就业作出详细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援助,作为近些年来专门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项长期性、重点性公共服务,在上述决策部署中均得到高度重视。半月谈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从2002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至今,就业援助已发展为国家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早期的面向下岗失业人群、零就业家庭等特定人群,到今天的面向全体就业困难群体;从早期的个别部门组织的阶段性就业援助活动,到今天的全天候、覆盖全社会各个组织机构的庞大体系,就业援助的组织化、制度化程度日趋成熟。以实名制动态管理、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服务为特征,“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为困难群体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复杂而严峻,在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实背景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包括年龄偏大与劳动技能偏低人员、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在内达数千万之众的就业困难群体,最需要给予特别的关爱与援助。

  当前,就业援助工作的现状如何,困难群众对其有何期盼?在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半月谈记者深入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江西等地,走进就业困难群体,倾听民众的心声与期盼;走入社区和政府部门,了解地方在就业援助方面的经验与措施;走近专家学者,聆听他们对改进和完善就业援助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他们,对就业有多少期盼

  怕被骗、怕拒绝、怕生病、怕好政策断了线……采访中,不少就业困难人员向半月谈记者袒露心声。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他们不顾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身体残疾等困难,走出家门寻求就业。尽管一路上跌跌撞撞、障碍重重,但是,因为心中有期盼,有梦想,他们依然勇敢前行。

  遭遇“黑中介”有苦难言,期盼规范市场

  彭大姐,52岁,吉林人。因为孩子上学后助学贷款压力大,与爱人一起在老家办了退休手续,来到北京打工。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刚到没多久就遭遇“黑中介”的欺骗。

  “我爱人看到一家物流公司招人,招聘书上明明写的是长途运输,但去了之后,公司先是让交300元的伙食费、100元的健康证费,然后进行了1个月的‘培训’。所谓培训,就是在另一家公司当保安。

  当了一段时间保安后,我爱人又被以‘年龄大’为由调岗。最终的岗位是在物流公司当搬运工。他汗流浃背、辛辛苦苦地干了一个月,公司依旧不给发工钱。就这样,前后两个多月,白干活,一分钱也没挣到,反而赔了几百块。”说起爱人的这段经历,彭大姐满眼无奈。

  “我们曾经找过这家中介公司理论,结果被工作人员轰了出来。要说期盼的话,就是希望政府今后能对就业市场进一步规范,把这些‘黑中介’好好地整治整治。”彭大姐气愤地告诉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被“黑中介”欺骗是很多求职者遭遇过的情况,最普遍的是薪水被打“折扣”。北京市某企业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一开始中介公司告诉他说,工资每月扣除相关费用后是2000元,结果拿到手的只有1000元。此外,超负荷加班等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特殊人员求职屡屡碰壁,期盼贴心服务

  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新春首场招聘会上,半月谈记者遇到了28岁的聋哑人李国辉,他在父母的陪同下穿梭于招聘展位间。

  “看到我是聋哑人,没有人用我。个别愿意雇用我的单位不是太远,就是条件太差,还不给上保险。”李国辉打着手语,通过父母的翻译,与半月谈记者进行沟通。李国辉先天性聋哑,过去曾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由于企业办公地点搬迁到了郊区,上下班不方便,便辞去了工作。

  “我根本不知道哪里招聘残疾人,去哪里找工作更便利。目前专场的残疾人招聘会还没有开始,只能靠父母陪伴四处乱找。”李国辉告诉记者,他希望能有专门的部门对残疾人就业进行分类登记,相互对接,并有手语翻译等服务措施。这样,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心里也踏实。

  59岁的马女士于2011年8月刑满释放。她曾是吉林省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入狱后被开除公职和党籍。“现在,我岁数大了,加上这段经历,找工作屡屡碰壁。”马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曾有不少推销药品的企业答应聘用她,但她怕这些企业搞非法传销,使她再次陷入歧途,也只好放弃。

  如今,马女士只能依靠丈夫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我不想依靠救济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可是现在我的年龄和经历都不占优势。”她告诉记者,希望政府能考虑一下类似她这样的特殊困难人员,打开一条“绿色通道”进行帮扶。

  合同不规范、不给上保险,期盼法律援助

  “我们在外打工最怕生病,因为没有任何保障。单位拖着不给我们上‘三险’。”今年54岁的湖北籍人士张祥胜告诉半月谈记者,他曾在一家国企工作了20多年,下岗后来到北京打工。一些单位不履行相关法律责任,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也不给上保险。这让他感到很无奈,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希望今后能够在这些方面得到法律援助。

  河北来京打工人员小张告诉记者,企业工作手册上写的是9点上班,17点下班,实际上他们早上8点前必须到单位,晚上要很晚才能下班。但是老板让他们17点打下班卡,然后继续加班,白干了很多活,还一点证据都没有。“老板懂得多、经验多,他给你设圈套,一套一个准。我们希望能得到保护,有帮我们说话的地方。”

  长春市民张永强今年45岁,她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能当厨师,还会开车。“我希望每月工资能有2000元左右,维持家里生计就可以。孩子上学开销大,挣几百块钱不够生活。”就像自己的名字那样坚强,张永强说她什么苦都能吃,很多男同志干的工作,她也多次应聘过。

  “现在,有的公司不但要求员工交抵押金,而且还扣工资,一个月扣你500元,扣够500元后,找个茬就把你辞退了,押金也不返还你。”张永强说,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后也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投诉,有时会气得病上好几天。她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好地保障打工者的合法权益。

  好政策莫要“断线”,期盼延长期限

  在江苏南京市某社区经营早餐摊点的成息红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一人承担着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作为就业困难人员,她享受了3年社保补贴,每年3600元。这一好政策让她减轻不少压力,但3年期满后,补贴就没有了。然而对她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的下降,其实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她希望政府实施的这些政策不要断线,而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相应延长政策期限。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困难群众一旦被纳入就业援助对象,就能享受到诸如用人单位减免税收、每人每月300元社保补贴、就业培训等就业援助政策。因此,一些找工作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希望当地政府能够打破户籍障碍,把他们也纳入当地的就业援助体系。

  由于受场地、资金所限,就业培训的常态化和针对性有待提高。南京市失业人员黄成刚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政府部门对就业培训非常重视,但就业培训一般以街道为单位,培训的内容要照顾到大多数,所以一些特殊的培训要求就不能得到满足。此外,街道的就业培训一年也就两三次。黄成刚希望政府有关部门,针对一些特殊的技能需求,每年能组织多次就业培训。

  近日,半月谈网和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推出了《2012民生新期盼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促进就业方面,多数网民提出希望:政府应加大力度支持职业培训,并继续对创业实行税费减免。

  

  政府在行动,关爱点滴间

  就业援助,是政府直接面向就业困难群众强化公共服务最具实效的一项举措。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政府普遍启动了此项工作,并通过实施富有特色的就业扶持办法和措施,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专门的服务与帮助,为失业群众撑起生活的保障之伞。

  为失业者订制“个性化”服务

  在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大厅内,一位中年妇女面色焦急,怯怯地询问窗口的工作人员:“我这辈子还能找到工作吗?”在她刚刚填好的《就业信息登记表》上写着:女,44岁,失业,保洁员。听到这个问题,坐在她对面的职业指导师王燕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你有决心,一定能找到工作。”

  2011年12月,全国首部地方性就业援助法规《北京市就业援助规定》制定出台,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通过日常援助和重点援助,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共帮助83.33万名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27岁的郭晗住在胡家园社区,从小在北京市东直门长大,下肢残疾。大学专科毕业以后,他开始求职之旅,但因学历不高、缺乏一技之长、身体不便等求职极为艰难,一度心灰意冷。东直门街道社保所的就业指导员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找到他并介绍他参加了东直门街道的“育人基地”培训。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学习,他成为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专门负责社区与残疾人有关的工作。

  “对于80后的失业年轻人,我们以就业培训和心理辅导为主,并与企业合作实行‘就业见习制度’促进就业;而年龄大、无技能、又要照顾家庭的‘4050’失业者,如在社区从事家政服务等工作,取得合法收入后便可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对于一些特困人员,还有公益性岗位‘托底’。”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保所副所长彭超给半月谈记者介绍了不同对象的服务措施。

  走进上海市残联,有这样一个标语吸引了半月谈记者的注意:“轻度走出去,中度扶起来,重度托起来。”据上海市残联负责人介绍,这是针对困难群体实施的个性化援助措施。

  对于轻度残疾人,残联鼓励他们走出去,通过市场化招聘和福利企业用工等方式,积极接触社会,成为家庭收入的劳动力之一;对于中度残疾人,则鼓励他们参与到一定就业活动中去,通过阳光职业康复基地等企业予以培养和锻炼,争取走上职场;对于重度残疾人,则为他们做好“托底”工作,保障和满足其生活的多种需求。

  上海市残联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上海已经有10.1万残疾人成功走上职场,其中4.1万人通过市场化招聘按比例就业。

  三大举措织就温馨“援助网”

  南京市人社局局长朱志宏介绍,在多年的就业援助工作中,南京市人社部门通过完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强化就业信息四级平台建设、培养尽心尽责的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三大措施,为就业困难群体织就了一张温馨的“援助网”。仅2011年,当地人社部门就援助1.31万名生活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

  强化政策延续性、普惠性,使就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京市人社部门在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就业援助的同时,注重提高其职业技能,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就业能力,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3次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还可享受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强化就业信息四级平台的建设。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江燕告诉记者,就业援助的实际工作要由街道和社区的劳动保障协理员来落实,但他们由于地域所限,掌握的就业资源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需求。

  为此,南京市人社部门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将所有搜集到的就业信息都上网登记,所有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只要查询网站,便可根据援助人员的相关条件寻找到合适岗位。

  培养尽心尽责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在采访南京市就业援助工作的过程中,半月谈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当地街道和社区活跃着一批充满活力与爱心,不辞辛劳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他们把失业人员当亲人,带着一颗爱心去关心困难人员,经常入户了解情况,与失业人员交流谈心,帮助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南京市秦淮区秦虹街道桥虹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曾惠宁表示,就业信息网是他们工作的好帮手。有了这个网络,他们便能掌握无数的就业岗位资源,基本能做到只要不挑不捡,一个星期之内上岗。事实上,最快的一两天之内就能帮助困难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运用现代通讯手段搭建就业之“家”

  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在开展就业援助的活动中,掌握了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中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的资料,不仅为每个双困生单独建档,及时提供就业服务,而且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双困生就业。

  双困生就业QQ群群主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援助专员李薇。她向记者介绍,就业QQ群是2011年建立的,由最初一个一个打电话邀请学生加入,到现在学生之间口口相传、主动加入,规模也由1个群增加到5个群,总人数达到500多名。

  李薇告诉半月谈记者:“有学生因找到工作而退出,也有学生为寻找工作而加入。不管群中成员有多少,人力资源市场对学生们的就业援助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过。一有合适的就业信息便会第一时间在QQ群上发布,对群中学生的思想动向也时刻关注并且进行引导。”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不少学生就业后仍然愿意留在群中。用他们的话说:“这个QQ群就像是我们的一个家,不管是求职的时候,还是就业以后,只要遇到困难,群主都会热心帮助我们。方便、及时、有效,这个‘家’真好!”

  吉林省松原市开通114求职用工查询专线、QQ群等通讯手段,整合全市范围内的用工、求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如果你拨打114,就会直接转到职介中心,给打电话者提供用工信息,我们还会定期对用工信息进行更新。”松原市职介中心主任梁新泽告诉记者,只要求职者不挑剔工作,很快就可以就业。

  赵名宇在大学期间学的是经济类专业,毕业回到松原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她通过114联系到了职介中心。梁新泽帮助她联系到一所计算机培训学校,赵名宇到计算机培训学校后,学习十分刻苦。因成绩优秀,学校领导特聘请赵名宇留校任教,成为一名讲师。

  

  精细化与长效化:就业援助“方向标”

  当前,我国在抓好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同时,就业援助工作还存在着管理粗放、服务针对性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采访中,不少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提出建议,未来我国在推进就业援助工作中,需走精细化和长效化之路。

  救人须救心,精细化要在服务方法上下工夫

  中国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人力资源处处长郭为(微博)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有很多服务性工作岗位无人问津,招收不到所需要的合适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在观望等待。”

  郭为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心态上的障碍。一些下岗职工宁愿待在家中,也不愿从事如家政服务一类的工作;一些大学毕业生对工作挑挑拣拣,个别毕业生甚至宁愿在家当“啃老族”,也不愿委屈自己走上艰苦的岗位。所以,帮助他们转变心态是提供就业援助的关键。

  江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大学教授尹继东表示,就业援助对象不同,方法也要不同。譬如零就业家庭、身体残疾人员等首先需要安排工作解决生计问题;高校毕业生最需要的是上岗前的辅导;农民工需要的是就业引导;刑释解教人员不仅需要工作,更需要心理疗伤等等。所以,就业援助工作要走精细化道路,而精细化必须在服务方法上下工夫。

  2011年12月出台的《北京市就业援助规定》中,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登记、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推出动态管理制度和援助责任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于谁、什么时候来参加了哪些职业培训课程,我们都详细记录在案。”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社保所所长付丽珂从档案柜里拿出一名求职者的再就业援助台账向记者介绍,“这份再就业援助台账不仅包括姓名、学历等基本信息,还有就业困难、援助方案、援助记载等栏目。”

  记者看到,在“当前主要困难”一栏上写着“年龄大、技能单一”,在“日常援助记载”一栏中记录了这名求职者参加面试技巧、计算机入门等5门培训课程的时间。

  除了这样一份台账,前来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的档案还有《劳动合同书》《就业特困人员认定表》等几份文件。付丽珂说:“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被贯穿于我们的就业援助工作中。按照要求,我们的各项台账和业务留存材料必须齐全完善,做到劳动力系统、电子台账、纸质台账和业务留存材料相互对应。”

  提升就业层次,就业援助政策须长效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困难人群就业还存在管理规范不够严密、就业稳定性不够以及就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要鼓励更多困难人群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引导、社会企业的踊跃参与,更需要建立保障就业的长效机制,提升就业层次。

  阳光职业康复基地是上海市残联帮助中度残疾人走上职场的“加油站”。从2009年试点开始,该基地已经覆盖了全市残疾人集中居住的主要社区和街道,数量达到170个。目前,阳光职业康复基地已帮助近5000名中度残疾人成功就业。

  “吸引更多爱心企业的参与和合适项目的承接是一大关键。有的时候,尽管爱心企业愿意将项目交给阳光职业康复基地,但部分项目并不适合残疾人参与或者磨合比较困难,企业对产品的要求和基地能提供的技能并不完全匹配。”上海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

  上海市杨浦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就业专职干部陆俊认为,目前残疾人就业层次仍然很低,就业结构单一。“我们已经和上海电视大学建立了开放教育,设立大专班,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提升残疾人高层次就业的能力。”

  陆俊建议,应进一步发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特殊保护作用,动员和鼓励社会用人单位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同时,保障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现在享有的政策的延续性。

  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是江西省的一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在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的同时,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在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我们难以使每一位就业困难人员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我们要让每位就业困难人员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部经理程茂煜如是说。

  公益性岗位由政府埋单,保护员工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长春市肢残协会主席王树明认为,残疾人因为身体不健全、文化层次偏低、没有一技之长等原因,经常被一些企业挡在门外,就业非常困难。他建议,国家应当给予相关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或由政府为残疾人购买一些公益性岗位。

  “虽然这一问题比前两年有所缓解,但整个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说到2011年长春市的就业形势,长春市人才中心副主任李凤岐非常感慨。“这几年国家和省、市出台不少政策,通过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见习基地、开展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扶持就业、支持创业。仅长春市每年就要安排13.5万人就业,其中大学生4万余人,任务很艰巨。”

  李凤岐认为,对于“4050”等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国家应以企业安排就业人员的数量为标准,在企业的税收、评级等方面给予优惠。另外,对员工就业的合法权益应该以法规形式给予保护。

  江西省就业局局长王小平认为,各类人群都有就业难度,就业援助不是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同时,国家需要给予就业援助服务工作部门一定的资金保障。

  

  基层故事:就业援助下的人生之变

  就业援助的点点滴滴工作,改变的是千千万万人的命运。许多就业困难人员在政府部门及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拾自信心,再创新生活。

  4名“80后”创办盲人网店:“用心创世界”

  国内首家盲人网店“用心创世界”是上海市残联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创办者是4名基本全盲的“80”后大学生。他们凭着自强、乐观的精神和专为盲人研发的电脑读屏软件,不仅用心灵开创出视障者就业创业的新天地,还积极开展“视障者电子商务职业发展实训”,向有志于网上创业的视障者传授开网店的知识和技能,打造残疾人网上就业的新平台。

  “当网络购物让出行困难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为什么不到网络世界寻找另一片广阔天地?这个念头开始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这时,一个难得的契机,一双温暖的手,一些热心的人引领着我们走进了这片天地。”在“用心创世界”的小店日记上,沈晨娴等4名盲人大学生这样描述遇到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成员张伟康老师时的感受。之前,他们在求职道路上多次碰壁,尽管视力障碍并不妨碍他们展现出色的工作能力,但却成为许多企业拒绝他们的理由。

  张伟康所在的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是上海市一家重要的就业援助机构。2000年5月,上海市劳动部门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组建了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成为国内首个从事创业咨询指导的专家志愿者队伍。

  “尽管这个市场上竞争很激烈,但在电子商务领域,至少他们能参与到竞争中来。”正是这样的信心和对沈晨娴团队的拳拳爱心,张伟康无偿资助3000元作为网店的启动资金,帮助他们进行线下的资源整合,并将另一位志愿服务团成员罗岚介绍给他们。作为电子商务专家的罗岚为他们提供了淘宝课程实训,并设计了一个可行的母婴用品店的网上开店模式,手把手教他们开设网店。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身处美国的张伟康恰好打来电话,与团队成员召开一周一度的“业务咨询会”,回顾当周的业绩发展,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并将他在国外学习到的一些新的营销方法介绍给团队。

  上海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伟时告诉记者:“残疾人同样有实现和创造价值的愿望。‘用心创世界’网店对于不适合出门的残疾人来说,是种很好的就业模式,我们会尽全力予以支持。”

  早餐摊主成息红:就业改变命运

  南京市玄武湖公园门旁,每天6点钟不到,成息红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早餐生意。不论男女老少,她都热情接待:“大妈,需要什么早点啊?”“大爷,蒸饭不要加糖是吧?”“小同学,蒸饭加糖还是加菜啊?”经常有人驻足说:“小成,照老样子来点蒸饭吧。”显然,成息红已成为很多顾客非常熟悉和信赖的人了。

  22年前,成息红嫁到南京。她的经历曾经很不幸:丈夫邹忠海由于消化道出血,不能干重活,工作地点又在江浦,每天早出晚归,无法照顾家;婆婆身患心肌梗塞、糖尿病多年;公公体弱多病;小叔子患精神病不能自理;儿子正在上大学。成息红独自挑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然而,她只有初中学历,又没有一技之长,作为失业人员,当时她一筹莫展。

  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大树根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工作人员得知她的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她出谋划策、排解困难。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工作人员向她介绍了劳动保障的优惠政策,按手续为其申领了再就业优惠证,并根据她的情况,向她推荐了免费的面点培训。

  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工作人员又和她一起努力,在玄武湖公园门旁联系到了早点摊位。很快,成息红的早点生意就开张了。她经营的豆浆、蒸饭、豆腐涝、茶叶蛋等都很卫生,量足味美,服务热情周到,深受周围居民的喜爱。

  在成息红的努力经营下,家庭生活虽有些清苦,却也温馨和睦。在她一家人的脸上看不到任何沮丧神情,也听不到什么抱怨。

  成息红充满自信地告诉半月谈记者,未来她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回馈社会,为更多的失业人员做个好榜样。

  残疾单亲妈妈林飞:由自卑走向自信

  家住江西南昌市广润门社区的残疾单亲妈妈林飞,一见到半月谈记者身边的江西省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援助专员李薇,就感动得哭了。

  林飞说:“李薇对我帮助太大太大了,我对生活信心濒临绝望时,是她帮助了我。如果说有什么要呼吁的,就是希望从事就业援助的工作人员中,像李薇这样耐心、能走进人心里的人员多一些。”

  有中专文化的林飞19岁时不幸遭遇一场车祸导致了偏瘫,右手右腿动作迟缓。2005年她因单位倒闭而下岗,2009年又离了婚。离婚后,林飞带着两岁半的孩子与父母同住,一直靠低保过活。

  “没有就业,我们的生活水平太差了,我孩子快5岁了,1元钱一次的摇摇车我都舍不得让他坐,只求他能吃饱。”林飞流着泪说,“我四处求职,却因身体偏瘫一次都没成功,就是去洗盘子打杂,人家都不要我,一次次的碰壁使我非常绝望,也自卑到了极点。”

  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2010年,林飞联系上了就业援助专员李薇。得知她的状况后,李薇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劝导她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不要气馁。此后一有适合她的用工信息,李薇就向用人单位推介,但每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终于有一次,李薇说服了江西移动外呼,向林飞发出了面试邀请。

  为了增强林飞的信心,李薇专门陪同她一起去面试。几经周折,林飞终于接到了岗前培训通知。她热泪盈眶地告诉记者:“身体的残疾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便,多亏有李薇这样的好人帮助,才使我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上了‘五险’,使我由自卑走向了自信。”(《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3期,记者 蔡玉高 周蕊 李美娟 张颖 赵琬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