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现代白领对盛行劝酒文化说不 折射社会资本流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1:24 国际先驱导报

  “无酒不成席”,酒在中国人的社交中不可或缺。面对社会上盛行的劝酒风,新兴白领拒绝随波逐流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 赵岩 报道 走出酒店,任先生与客户挥手道别,一份大订单的初步敲定让他兴奋不已。在刚刚结束的宴会上,没有觥筹交错、酒气冲天的场景,双方只是小酌一杯红酒。任先生喜欢用这种方式和客户打交道,他觉得少了酒精的催化,对方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投入更多关注。他认为,用实力而非酒量赢得的客户才有长期合作的可能。

  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俗话说:“感情铁,喝吐血;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酒喝多少,不仅是个人酒量问题,更被看作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白领阶层开始拒绝劝酒,甚至以茶代酒。酒,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再是宴请应酬中的必需品。

  酒:交际场上的润滑剂

  我国是一个产酒大国。据统计,2005年我国饮料酒总产量为3800余万吨,其中,啤酒以3061.56万吨的年产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我国也是一个酒饮品消费大国。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酒民接近2亿人,再加上一般的饮酒者,饮酒人群数超过5亿。同时,中国又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另外饮酒是社交的一种助力。据美联社9月14日的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喝酒的人比不喝酒的人赚的钱多,因为喝酒的人社交能力更强,社会关系更广,拥有更多的“社交资本”。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任先生的认同。在深圳工作的任先生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策划部经理,他曾经在中国北方生活。他说,在酒桌上喝酒痛快的人,会给人留下性格直爽的印象。“‘酒品如人品’,初次相逢的人往往会通过喝酒来揣测对方的品性。”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酒可以帮助中国人搞好公共关系。在饭桌上,酒杯一端,气氛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互敬几杯,彼此的感情就亲密不少。有些需要经常和客户应酬的人首先要锻炼的就是自己的酒量。平时沉默寡言的人酒过三巡,也可能会妙语连珠。有的人认为喝酒可以突破自我,增加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可以开拓社交的平台。

  酒:疾病和腐败的温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酒饮品的消费量也逐年递增,尤其在一些交际性的饭局中,人们的劝酒之风愈演愈烈。坊间如此总结道:北方的酒风胜于南方,国企领导的酒风胜于私企老板,公款吃喝的酒风胜于私人宴请。

  有些企业的老总为了应付各种名义的敬酒,身边专门配备了一个酒量惊人的喝酒秘书。广泛流传的各式各样的劝酒辞令听起来也很让人生畏,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何况还是酒,不是敌敌畏”,“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

  这种不讲节制的喝酒风气不但舍弃了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精髓,而且有百害而无一利。曾经从事广告业的赵宏飞先生没少因为工作与客户喝酒,他说,虽然酒桌上答应的事情都是空口无凭,过后很难兑现,但与客户谈生意要喝酒吃饭已经是“潜规则”。此外,在半醉半醒之间,回扣和送礼也成为喝酒过程中的“规定动作”,这无疑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

  随着酒生产和消费数量的不断增长,中国人中与酒有关的疾病,如肝硬化、肠胃溃疡、酒精依赖等,也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据相关机构的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酒精依赖的患病率为0.18‰;而到了90年代,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数字变成了0.68‰。200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郝伟教授通过对2.7万人的调查发现,15岁以上的中国男性中,有6.7%存在着酒精依赖症状,虽然这一数字低于日、韩等国家,但是逐渐上升的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尽管很多人对劝酒、豪饮厌恶至极,醉酒后的头昏脑胀、胃肠不适也令人叫苦不迭,但是强大的社会文化惯性使人们无力摆脱劝酒文化的束缚,即使深受其害也只能随波逐流。

  白领饮酒度量而定

  当许多人仍无奈地陷进醉酒、醒酒的怪圈时,中国的新兴白领开社会风气之先,开始对传统酒文化说“不”,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广州、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北京一家著名外企的销售部主管谢先生说,现在的生意场合,双方只是象征性地喝一些红酒。有时,合作协议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谈妥,无需再拿到酒桌上去商议。即使宴请,也相对简易以节约时间,很多时候会选择西餐。很多人深悉,不靠企业自身的实力而靠狠命喝酒这种“盘外招”,已很难拉到客户,即便偶尔成功,也很难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白领阶层中,朋友聚会的酒味儿也不再浓重,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根据个人情况而定量的饮酒方式。深圳的任先生说:“聚会时可以让酒来助兴,但是不要相互劝酒,喝多喝少,自己掌控,微醺状态最好,不要烂醉如泥。”

  每当夜色阑珊,都市酒吧里总会聚集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各点各的,或碰杯,或独酌,轻松随意地舒缓紧张工作带来的疲劳。他们看来,和朋友消闲放松才是重点,酒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陪衬。他们不愿被劝酒文化所左右,而选择更加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意愿。中国劝酒文化在这一阶层中正悄然发生着嬗变。

  喝酒“赔本”使人望酒生畏

  新兴白领拒绝劝酒文化,原因何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信息咨询部主任钟声对此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旧时代的人,生活节奏比较慢,他们把喝酒当作一种乐趣和消遣,可以放纵自己不醉不休。但是在现代社会,竞争加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单纯饮酒作乐。在今天,喝酒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交成本,从而使人们望“酒”生畏。

  其次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而过量饮酒无疑对健康具有很大危害,所以无论是曾经有过醉酒经验的人,还是尚未承受醉酒之苦的人都会从健康角度出发,对喝酒加以节制。

  再次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融合。相对南方人来说,北方人更爱喝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范围变广,经济上更加强势的南方对北方施加影响。当人们接触到一种更加有益、更加文明的饮酒方式,自然而然就会效仿。比如,在香港的宴会上也要喝酒,但是主人最多只提议大家共同喝光一杯酒,以示敬意,然后就各取所需。这对于某些地区的劝酒风气起到一定程度的削减作用。

  第四是受气候影响。北方气候寒冷,喝酒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但现在取暖设备越来越完备、御寒手段越来越多,北方人对酒的依赖也逐渐减弱。

  此外,这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由于白领受过先进教育,他们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成为引领新潮流的人群。

  新式酒文化折射社会资本流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认为,新式酒文化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是一个文明国度的文明表现。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夏教授指出,新型饮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心理。所谓“酒后吐真言”,喝酒容易使人的心理防线松懈,流露出真性情。生活在现代都市的白领由于距离感增强,害怕自己的内心在不经意之间被别人窥视,因此拒绝过量饮酒,以防失态。

  夏教授说,传统酒文化中,陌生人之间喝酒,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助酒精的作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希望酒到酣时,能彼此推心置腹。但现代化进程中,人际关系日益疏远,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危机,人们不愿意彼此的心理距离过近,所以一些人在面对陌生人时拒绝过量饮酒甚至干脆不喝酒。在社会学上,这种现象称作“社会资本流失”。所谓“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友谊、情感、社区情谊等内容。“社会资本流失”是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必然现象。

  早在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曾经写过一本书《孤独的人群》反映美国社会资本流失的状况。90年代另一位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又在著作《独自打保龄》中再次论述这种现象。为了缓解美国社会资本的流失,克林顿政府曾经重提社区、家庭的重要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