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逃离外企后怎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 05:55 第一财经日报 | |||||||||
陈雪频 15年前,“走进外企”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那时候外企很少,管理模式比内企先进,而且收入远高于内企。那是一个外企被神化的年代,也是一个国外的管理思潮开始涌入中国的年代,而外企无疑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
15年后,“逃离外企”开始成为一个流行语。虽然每年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将外企作为职业发展的第一选择,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在外企工作了很多年的人走出来,或者去内企,或者去创业。虽然还没成为潮流,但反映了某种趋势。 俞雷的新书《逃离外企》就选用了这个流行语作为书名,自然是赚取了不少眼球,在新书畅销榜上居高不下。虽然他似乎有意选择了一些偏负面的外企故事,没有反映在外企工作的全貌,但依然反映了许多在外企工作过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逃离外企》的主人公李白先后在三家著名的外企工作过,在那里成长并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那里也经历了很多办公室政治,最后被自己的新上司整得被迫走人,只好幡然醒悟,“逃离外企”,本书以李白去一家民企做高级经理人结束。 书中最好玩的几章是对欧诗雅公司全球CEO来中国访问,整个中国区从上到下都在为之忙碌的情景描述。考虑到俞雷曾经在欧莱雅公司工作过的背景,书中的描写很难让人认为这仅仅是一本虚构类的小说,而是可能融进了他以前的很多经历。 书中对“办公室政治”的描写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斗争”一样,“有办公室的地方就有办公室政治”。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概莫能外,无非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为什么要逃离外企?这本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给人的印象好像是李白被自己的新上司扫地出门,走投无路才跑到民企去的。虽然书中也有民族企业美好明天的描述,但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激励李白“逃离外企”的并不是振兴民族产业的责任感。 而且,书中提到的外企的一些“办公室政治”并不是“逃离外企”就能解决的。平心而论,大多数外企的规章制度还是要比内企健全,而且做事的规范程度普遍都要比国内企业要好一些,外企的“办公室政治”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 书中以李白到民企就职作为结束,对他到民企后的经历并没有展开,但我想这也是很多读者希望知道的。这是一个“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李白真的能在民企中避开“办公室政治”,在民企中一展抱负吗?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些从外企到民企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是希望有一些“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但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哪里都很难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有一个猎头告诉我,这些人不过是“从一个温水锅跳到另一个火坑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随着中国企业的迅速崛起,很多国内企业已经成长为跨国公司,管理水平和薪资水平也在迅速向外企看齐,而且中国人在国内企业中有更好的文化认同感和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逃离外企”也同时是一个“走进内企”的过程。 不过对于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还是奉劝他们去外企呆一段时间。不仅是因为外企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在中国现阶段,在外企工作也有类似于出国留学的“出天花效应”。只有当你在外企工作过,你才不会对外企有太多向往和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