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心情故事 > 正文
 

用牛蹄改变命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7:2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梁国胜

  三十出头的刘宜可,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但有东北大汉的块头。只有在与他交谈时,他那一口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才能证实他是地地道道的广西人。其实,他练就的那口“普通话”,还是在半年前,为了方便与外省生意人打交道,每天拿着书本“念”出来的。

  刘宜可出生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乐村刘家屯,兄妹6个,他排行老五,加上母亲从隔壁村捡来的瞎眼睛奶奶,9口人的吃饭问题成了家里的最大难题。

  在刘宜可的记忆里,“穷”是一道抹不去的阴影。1987年,得病的父亲由于没钱医治撒手人寰,只上了一个学期初中的刘宜可辍学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在哥哥、姐姐各自成家以后,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当时只有15岁的刘宜可身上。谈起这些,刘宜可眼里满含泪水。

  刘宜可扛过包、当过“脚夫”、下河挖过沙……只要能挣钱的苦活儿他都干过。

  1989年,环江糖厂在刘家屯修建水坝,征用刘宜可家的竹林地,补偿给他300元。刘宜可揣上这300元,带上锅碗瓢盆,投奔到环江县洛阳镇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他开了个大排档,做起了牛排、烧鸭生意,从此,刘宜可家才过上了吃饭不愁的日子。2002年,刘宜可拿出10多年来积攒的十几万元,承包下了排档旁边的一家酒店,起名“刘家仔大酒店”,做起了当“富翁”的梦。

  顾客虽然依旧盈门,但第一个月试营业下来,却赔了1万多元。就在刘宜可进退两难之际,一位乡镇干部到饭店就餐时偶然提到:“全县城乡屠夫一年宰杀数千头菜牛,都把牛蹄当废品扔掉了,真可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时髦菜肴在刘宜可脑中形成:收购牛蹄,在烹调工艺上下功夫,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取名“毛南土人参”的牛蹄菜肴上桌后大受青睐,成为刘家仔大酒店接待贵宾不可缺少的

招牌菜

  “是牛蹄改变了刘宜可的命运”。在外人眼里,这句话带有调侃的意味。但是,他的这套牛蹄菜系带动了一个产业。过去牛蹄在农民眼里只能当骨头卖,只有三四毛钱一斤,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牛蹄也一度涨到了3元多一斤。

  2004年,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行,其间举办了

美食节。刘宜可以每天1000元租了一个展位,让人免费品尝牛蹄菜。此举吸引了大量顾客,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当地政府由此把牛蹄菜系当成一个特色品牌向外推广。

  2005年9月,

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对刘宜可所创造的牛蹄菜系做了重点推广。从此,各地要求加盟的电话络绎不绝。经过考察,刘宜可已在河南、湖北和北京一共开了5家店。

  就凭这牛蹄,3年间,刘宜可赚了近300万元,成了县城餐饮业响当当的“大老板”。在餐饮界,刘宜可也成了“开发出牛身上最后一块肉”的人。

  自己富了,刘宜可也希望能带动别人特别是那些下岗工人富起来。他认为,“只要有牛的地方,‘刘家仔’就能做下去”。特别是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养牛业比较发达的省份,牛蹄菜系一定很容易做成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