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职场故事 > 人力资本市场 > 正文
 

职场攻略:一个月融入新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 11:29 竞报

  与同事相处之化骨绵掌式

  终于换新工作了!满怀期待走马上任,却发现“水土不服”,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也无法发挥实力,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如何才能避免遭遇这种状况?

  其实所谓的“适应”并非新进人员单方面的问题,“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 公
司适应新进人员”是唇齿相依的。有了这个认识,就要积极让公司来“适应”你,尽量增加在公司露脸曝光的机会,加深同事的印象。

  转职后的前三个月,是适应新环境最重要的阶段。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第一个月。如果在以后三个月中也能对这些注意事项多加留意,相信很快就能跟新公司达到认同。

  第一个月应该注意的事项至少有以下这些,可都是“初赛”决定胜负的关键。

  NO.1

  事前准备:确认上班路线

  首先要尽可能搜集与公司相关的情报。如分公司、组织结构、详细业务内容等,如果能再了解一下公司的历史和沿革就更好了。

  转换工作应该留一些喘息休息的时间,将情绪和心态调整好,才不会将以前公司的习惯带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事先确认上班交通的路线——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会不会塞车等,安排好才不会手忙脚乱。

  NO.2

  第一天:确定着装风格

  设法先了解该公司员工的穿着风格,不要穿与公司风格格格不入的衣服去上班。

  第一印象对日后会有很大的影响,千万不要迟到。

  先拟好自我介绍的大纲。

  刚进公司不可能马上认识所有的同仁,不过还是要先跟人家打招呼,这是沟通的第一步,等到别人跟你搭讪就太迟了。

  NO.3

  第二天:了解工作职责

  刚进公司的第二天,部门主管或同事或许会请吃饭,办个迎新会,这是熟悉新公司的好方法,有机会就多参加。

  好好观察职场的气氛和一天的工作流程。知己知彼,才能适应顺利。

  了解部门里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是很重要的。

  对于公司有任何疑问或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开口问,可别闷着头做事。询问的对象若是比自己年轻的同事,也别太随便,要注意礼貌。

  把握接电话的机会。借着接听电话,可以让人比较强烈的感受到你的存在。而对工作的内容、特征及往来的客户也能有所了解。

  NO.4

  第三天到一星期:不要理会传言

  这个时候办公室可能开始会有许多关于你的传言,不要太在意,照自己的步调生活。

  对于传票、文件的书写方式、电脑的操作方法及工作职责,要尽快熟悉。为了让自己能更容易进入状态,多帮别人忙是个不错的方式。

  所谓“树大招风”,因此不要一开始就让自己太突出、与众不同。比起显示自己的能力,这个时期花在了解工作上应该更为重要。关于工作上的提案或自我表现,待一切熟悉后便可尽情发挥。

  NO.5

  第二个星期:把握工作流程

  确认工作上要使用的专业用语都已经熟记,若有不懂的部分一定要问。

  除了自己所属的部门,也要尽力去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及往来的客户。

  尤其对于跨行业转职的人而言,在第一个月的时候,最需要将有关的业务知识彻底研读。或许会觉得很吃力,但这绝对是必要的。

  主管慢慢也会开始思考可以交付你何种任务,不过在这个时候别过于做作,自然地表现自我即可。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把握工作的流程并了解公司对你的期待。

  NO.6

  第四个星期以后:力争工作独立

  试着去了解上司和同事的工作经历。

  如果这时候部门的人对你还是一知半解,是万万不行的。对在工作上有合作关系却很少碰面的人,更要把握见面的机会。

  在这时候你应该会有一些比较熟的同事,但即使在没有拘束、气氛轻松的情况下,聊天谈话时也要切记避免拿以前的公司做比较。

  第一个月过去了,你应该开始以在工作上独立为目标。不妨也好好地回想自己一个月的工作大概有哪些缺点或过失,往后是否有需要再改进的地方。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职场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