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瓶装水不利于环保 水质未必高于自来水

2001年07月12日 09:45  北京青年报 

  国家质监局抽查:京津沪蓉45种瓶装饮用水不合格

  据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今年第二季度对北京、天津、上海和成都四地市场上的196种瓶装饮用水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样合格率为76.5%。本次抽查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产品微生物指标、电导率超标,个别产品还存在亚硝酸盐超标问题。

  市场上的瓶装水、桶装水概念繁多,各种瓶(桶)装矿泉水、纯净水、太空水、蒸馏水、富氧水、磁化水、离子水、天然水甚嚣尘上,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有关这些概念水的负面消息一直层出不穷。

  济南市近日抽检的29份桶装纯净水和矿泉水中,只有20%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去年,广东纯净水的产销量达75万吨,市场竞争激烈,假冒产品屡禁不止,而质量抽查合格率只有60%左右,大瓶装纯净水合格率只有30%左右……

  近年来我国瓶(桶)装水的消费量急剧上升,特别是5加仑大桶水已进入全国千家万户,涉及面很广。我国去年卖出29亿公斤瓶装水,销量居亚洲第二,平均每个国人都喝过4斤多瓶水。

  但是,多花钱买瓶装水,就真能喝到放心水吗?是否潜伏着看不见的伤害?

  容器不卫生,水再干净也白搭

  瓶(桶)装水的灌装、封口、杀菌环节、清洗、消毒工序工艺十分复杂,严格来讲应该高于外科手术室的无菌要求。

  按规定,小瓶水的包装容器均应以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为原料吹塑制成。大桶水包装容器均应以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PC(聚碳酸酯)树脂为原料吹塑制成。

  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制瓶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以价格低廉的非食品包装材料制造饮用水瓶。不法生产商为牟取暴利,用回收废旧水罐水瓶或报废光碟等废料加工水桶,甚至以国外进口的洋垃圾进行生产,其中的有害物质“乙醛”溶于水中,损害消费者神经系统,并致癌。据抽样显示,广东省四成塑料水瓶属有毒。上月13日,广东省查封了顺德一家大型蒸馏水厂,当场查封该厂使用废旧材料和非食用包装材料制瓶灌装的饮用水19500箱。

  饮水机水桶质量同样令人担忧。其在搬运过程易磨损,循环使用也无标准。告诉您一个鉴别诀窍:劣质桶用指甲一划就会出现划痕,而正规的PC桶划不出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瓶水水质未必高于自来水,且不利于环保

  纯净水遭到攻击的主要理由是在生产过程中脱掉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市场上纯净水的另一个通病是水质呈弱酸性。水经过逆渗透膜深度处理后,都会产生这一“后遗症”。长期饮用酸性的水,对人体是有害处的。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纯净水标准定得偏低,因而市场准入的门槛也不高。很多小厂的处理设施简陋,有的花几万块钱买台设备回来就开始搞供水屋,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资料,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50%的癌症与饮用不洁净水有关。

  瓶装水在发达国家饮用已达40年,一些严重缺水的阿拉伯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更是把纯净水当做自来水喝,并没有发现因此而影响人的健康。看来问题出在我们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

  如果你已经习惯买瓶装水喝,一定注意选择合格的牌子;另外不要让水储存的时间过久。再纯净的水,放久了也难免变质,何况一些厂家加工工序不符合卫生标准,细菌还严重超标。

  把水煮开了再喝,可以起到消毒的效果。世界自然基金会不久前宣布,瓶水水质未必高于自来水。受委托进行此项研究的日内瓦大学的科研人员指出,瓶装水的价格是普通自来水的1000多倍,但其质量并不一定比自来水高。50%的瓶装水只是比自来水多加了盐分和矿物质,但增加了这些成分并不代表瓶装水就更有利健康。

  而且,瓶装水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浪费金钱,浪费资源,不利于环保。自来水通过地下水管直接输送,而瓶水的生产、包装环节都造成了资源浪费,容器对环境造成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也承认在自来水被污染的地区,饮用瓶水会相对安全些。但这并非解决污染的长久之计,长期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消除市政供水所受的污染。-文/kNot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