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和光》 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1年06月23日 17:13  新浪财经 微博

  作者:田茂永

  看着身边的编辑部同事忙来忙去,第一次感觉自己仿佛是个局外人。过了这几天,我就要到新成立的品牌管理部报到了。丢给同事一摞摞的报刊杂志、文件档案,在自己难得一 见整洁的格子里静一会儿。外面是西风凋尽碧树的深秋,强烈的夕阳晚照在午后四点半左右准时投到我的办公桌上,在满目金黄的光线里,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和光办公室时的情景,那是个雪后初霁的冬日上午。

  都是教育惹的祸?

  我一直都搞不懂,这些年的学校教育在试图给我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或者说给我留没留下什么它原本希望留下的痕迹。出身于同样是高科技的生物化学专业,却鬼使神差地离开了原本应该属于我的凝胶培养基和离子洗脱柱,以一只科班作家看不上眼的秃笔,在另一个高科技领域的颠峰IT行业,做了两年又十个月的杂志主编,同时也成为业界最好的管理杂志《IT经理世界》的固定专栏作者,为这份内部杂志同时也为和光本身赢得了来自许多社会方方面面的尊重。

  为此,我将在心底永远感谢我曾经供职近两年的那家外企——以“康师傅”方便面而名声赫赫的顶新国际集团,是它留给我一份足以受用终生的财富:另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性的自我教育训练。实际上,在我满腹忐忑地第一次坐在《和光》杂志编辑的位置上时,我在这一领域里所能拿出来的东西只有发表在报纸上的几首短诗和两篇散文,而对于编辑之道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对于IT这个时髦的行业也是除了会用WINDOWS 3.2的办公软件之外一无所知。用当时面试我的原集团企划部主管牟辛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看重的是你良好的职业素质,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对这个工作的兴趣。”的确,从小到大我对写作就有着一种异乎常人的兴趣。

  然而我在顶新集团先后轮换了四次岗位的职业经历告诉了我,该如何尽快地有效进入一份全新的工作当中去。我先在集团企划部的书库里借了两本对我来说很关键的书,一本是《硬件之王——蓝色帝国IBM[微博]》,另一本是《联想为什么》。为什么先借这两本书,理由很简单,IBM是全球电脑业的老大,联想则是全国电脑业的老大,看他们的传奇故事是最快了解IT行业种种常识性问题的最佳捷径。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看完了堆在企划部的一张空桌子上的两大堆计算机类的报纸和杂志,《计算机世界》、、《计算机产品与流通》、《PC WEEK》、《电子与电脑》、《微电脑世界》等等,还有一大摞据说是中国办得最好的一本企业内部刊物——《万科周刊》,而最有价值的是,我从辽宁省图书馆里搞到了一本编辑学的大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编的《报纸编辑学》,这本在校的中文系学生看着都烦的破烂教材我竟然看得津津有味。

  坦率地说,这顿对计算机知识、企业内刊知识以及编辑学基本知识的恶补初步奠定了我对编辑《和光》杂志的基本工作思路。后来的事实验证了我的看法,结果当99年第2期新杂志出来的时候,集团总裁吴力特地来到我的办公位置上,给予这期新杂志很高的评价。

  感受西绪福斯式的“折磨”

  坦率地说,做这本杂志有时候是件蛮痛苦的事,刚刚拿到一本新印刷出来的还散发着新鲜油墨味道的杂志,心里的喜悦简直没得说,可是转回头去打开电脑里的下一期杂志的《文章初排检核表》,望着空空荡荡的单元格,那点儿喜气刷地一下儿就消失了。

  在古希腊的神话里,有一个名字叫做西绪福斯的国王,因受到神的惩罚,要在地狱里将一块巨大的石头推到山顶,然而每每将到山顶之际,巨石就会由原路滚落而回,西绪福斯将不得不重新来过,以此周而复始永无完结。某种程度上,杂志的编辑工作也有点儿这种意思。

  那个始终周期性折磨我的《文章初排检核表》,是我借鉴国际上制造业品质管理的7大手法之一的Check list而创立的。这个表单虽然很简单,但把从前松散的约稿形式做成简单明确的工作计划,包含了文章主题、篇幅、作者、责任编辑、交稿期限等要素,可以时刻对照查检。编辑部的每个成员只要一打开这个表,就会很直观地知道这期杂志的工作进度,就会自动自觉地去努力完成。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周期性折磨是,每一期我都要寻找一个能紧扣集团经营现状的主题,来把20几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以及封面和封二的设计统领起来,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为媒体,我真的希望集团每天都有惊天动地的热点题材出现,然而现实中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企业都不可能是象中东地区那样天天有新热点出现。所以一个好的编辑必须要善于把目光从海面投向海流,寻找在平静的表象下,能够说明问题实质的东西,同时一个好的编辑必须懂得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现状,懂得区分什么是发展中的问题、什么是问题中的发展。

  于是,一个时期以来《和光》杂志一直保持着对几个长期题材的反复挖掘,比如BAAN ERP系统从引入到试点再到推广,再比如关于理性经营的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表现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这从ERP系统的一系列文章能看得很清楚,从最开始的那篇《在线!在线!在线!》里,我们还在呼唤大家做到每天至少看三遍电子邮箱(实际上在今天看来那是多么容易做到的事),到后来我们已经可以很从容地研讨企业数字神经系统的问题了。我认为这种对企业发展过程的不断回望,是我们身为企业传媒最能感受出和光不断在进步的深层方式。

  为求一字安,捻断数茎须

  同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编辑出版物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每新一期杂志出来,我都会仔细地再通读一遍(其实文稿的内容已经看过很多遍了),然后总会发现三两个在三次校对下仍然漏网的错别字。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至今还不敢说我们可以搞出一期没有一个错别字的杂志,但是也没办法,这就是这种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

  最后在职的那个周五的上午,我把近三年来所能积累的东西略为系统地归纳了一下,给全体新的编辑部成员做了一次颇为正规的培训(其实,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在日常的工作中和大家也经常在一起研讨这些问题,就是在管理上叫作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那种玩意),从约稿到编辑、审校、设计、出版、发行,所有我认为能够对大家有价值的经验性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留给原本就应该属于它的这个精神家园,这样我才会觉得心安理得。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某个细雨纷飞的日子,我会忽然怀念起这段杂志编辑的生涯,怀念那种“为求一字安,捻断数茎须”的日子,怀念那种给一篇文章找到一个绝佳的题目时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怀念那种在凌晨两点半醒来竟不由自主地琢磨起还没有写完的刊首语时的精神状态……

  有个国外的著名化妆品的企业定位语是——我们出售希望。或许,作为和光集团的精神产品缔造者的《和光》杂志与她的编辑们,也拥有这样的一种有点近似于理想主义的职业定位吧。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