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基金持仓环保股份运作史

2001年06月13日 09:41  证券无限周刊 

  环保股份自1997年5月22日上市,历经三年的高速成长。税后利润从1996年底的4500万元上升到1999年底的2.79亿元,增长7倍。环保的高成长性,吸引了安信、金泰、安顺的入驻。两年的安信发展史,环保股份股价的一举一动都极大地牵动着安信的神经。

  基金安信1998年6月22日正式运作。下面我们考察基金的每期投资组合公告,梳理一下基金仓位增减的来龙去脉。

  1998年9月30日,当日环保均价22.39元。

  这是安信公布的第一次投资组合公告,环保第一次进入安信视野。安信持仓200万股,市值4493万元,占净值的2.2%,列十大持仓股的第四位。

  1998年12月31日,当日环保均价22.78元。

  安信持仓478万股,市值1.09亿元,占净值的5.1%,列第三大持仓。1998年第四季度环保开始第一次股本扩张,10转增3。扣除转增部分,安信还增仓218万股。与9月30日相比,股价虽经送转股除权,但到年底,股价还略微小涨。环保开始第一次填权,这次填权开始了安信市值大增的历程。 1999年3月31日,当日环保均价22.94元。

  安信持仓544万股,市值1.25亿元,占净值的5.61%,列第二大持仓。在熊市中,安信逆势增仓66万股,显示了对环保股份的信心。

  1999年6月30日,当日均价28.38元。

  1999年5月19日,规模空前的"5.19"行情爆发。环保在5月31日开始第二次股本扩张,10送5股。大牛市中,送股除权犹如火上浇油。

  到6月30日,安信持仓1216万股,市值3.45亿元,占净值的10.47%,列第二大持仓。除送股增加的股份外,安信再一次集中资金,重磅出击,实际增仓400万股。1999年第二季度10送5股后,随即第二次填权,不仅填满权,而且股价比3月31日还上涨23.7%,安信市值急剧膨胀。

  在不知不觉中,安信的胞弟安顺也建仓198万股,助大哥一臂之力。

  1999年9月30日,当日环保均价35.16元。

  第三季度,"5.19"行情步入调整,但环保仍然牛步不止。安信持仓1366万股,市值4.8亿元,占净值的13.96%,超过东方电子成为第一大持仓。在此期间,安信再一次增仓150万股,而金泰也增仓48.6万股,持仓525.6万股。   1999年12月31日,当日环保均价34.07元。

  安信持仓1371.39万股,市值4.67亿元,占净值的14.94%,增仓5万股。由于已到投资组合的上限10%(按成本价计算),安信无法继续增仓,而安顺增仓270万股,持仓达到468万股,增幅明显。

  2000年3月31日,当日均价31.59元。

  3月6日,环保第三次股本扩张,10送5股。

  3月31日,安信持仓1773万股,市值达到创记录的5.6亿元,占净值的15.54%,第一大持仓。但此时的安信不再加仓,开始减仓284万股。当时市场猜测可能与基金要分红有关。但这是安信与金泰第一次非常明显的减仓动作。而安顺持仓711万股,仓位基本不变。   2000年3月31日,今年第一季度基金投资组合公告显示,三只基金重仓持有环保股份,分别是安信1773万股,安顺711万股,金泰790万股,总共3274万股,市值10.34亿元。基金在一只个股上施以如此重仓,是比较少见的。

  2000年5月8日,环保4914万股内部职工股上市。

  从盘面上观察,当日仅成交948万股,至少还有4000多万股内部职工股未套现,随后的走势表明职工股似乎被锁定,并没有彻底消化换手,这为6月中旬以后的变盘埋下伏笔,到6月底,环保终于加速下跃,最低跌至22.80元。

  接下来的情况是,股价一路跌,基金一路减仓。

  尽管基金安信从去年一季度就开始大幅减持,但到去年底仍持有1250万股,占环保股份流通股本的6.52%;今年一季度基金安信又卖掉了近800万股,只剩下472万股,或许再过一段时间,环保股份就会从基金安信的十大重仓股中消失掉。

  与安信基金大举减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保股份股东人数从去年底的9528户狂长9倍,至96800户。

  没有机构关照的股票,股价当然不会涨。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