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午,记者马不停蹄地赶往民营银行江苏省试点企业--江阴市申港镇申达集团。汽车行走了3个多小时,记者一路上思量着如何从这个试点探出什么秘来。同泰隆不同,申达是一个从事实业的企业。在徐滇庆教授所选的5家试点企业中,泰隆是唯一一家从事金融的企业,因此徐滇庆教授也将它看成民营银行的雏形,这也许是他多次提起泰隆的原因。尽管泰隆对于民营银行试点的事情还遮遮掩掩,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确实,在中国要成就一些事情还真要谨慎点,因为在没有正式文件出来之前,很容易走样。于是当事者干脆三缄其口
,来一个一问三不知。记者从圈内了解到,徐教授已经四易其稿,问题好像有了一些进展。徐教授在“第一届民营金融发展论坛”上特意将刘国光教授为《民营银行200问》写的序言在大会上宣读是否表明了这种迹象?
车抵张家港市时,记者的心情有点激动。用眼睛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厂房矗立在公路两旁,红绿交错的野花争先恐后地欢迎着远道的客人……当记者还在沉醉其中时,车已抵达华西村口。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告诉记者已经来到了仰慕已久的华西村,还没有来得及打量这个神奇的村庄,车已经到达了申达集团的厂房大门,终于抵达了第三站探访地--申达。很不凑巧,“主人公”申达集团董事长、申达工业园区主任张国平先生不在家,办公室副主任缪玉华告诉记者张总可能要到28日才能从香港回来,记者无法苦等,因此只带来了一些“印象”,但是也已经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其实记者也知道,就算张国平先生回来也不会违反徐教授的规定而大谈民营银行的,按照徐教授的说法,“谁谈就开除谁”,我想张国平先生只要愿意跟着徐教授做“猫捉老鼠”(徐滇庆语)的“游戏”,也是不愿多说的。这从集团副总经理、工业园区常务副主任童爱平先生的回答中已经体现出来了。不过,童爱平先生的回答还是颇令人回味的。
童爱平认为,发展民营银行是参与国际金融大竞争最重要的环节。中国加入WTO后,保险、投资、金融等都将挤进我们的市场。那么中国要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选择一条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私营企业的重点户来发展我们的金融。“现在既然国家有条件地选择我们,那么我们要积极参与进去。这对企业发展是一个好处,我们企业发展也需要。从深层次来说,可以提高我们的知名度,反映了我们公司的实力;对我们的经济运行、资金的筹备比较方便,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进一步把资本市场这个蛋糕做大;对我们企业的效益有很大的提高。”看来,童爱平先生将徐教授所理解的民营银行试点课题研究理解为一种政府行为了。当记者想就这个问题深入下去时,童爱平先生不愿意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其实联系采访申达已经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了,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这次碰巧去上海参加“民营金融发展论坛”大会,原本以为能够在会议现场见到董事长张国平先生的,没有想到他在4月20日晚与徐教授秘密见面后就去了香港,20日晚,我还在去上海的列车上呢。据说,他们这么做就是为了躲避媒体的追踪。
初进工业园,还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工业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厂房、仓库、办公大楼、食堂、员工宿舍等都被规划得好好的,就连“老总”张国平兄弟的私宅也在其中。私宅与厂区相连,并且与申港镇派出所实行电脑监控联网。私宅看上去很朴实,如果不是陪同的缪主任介绍,我还真猜不出这就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3.17亿元的大老板的家。整个家的装饰也很简单。但是厨房很大,估计是来往串门的人比较多。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时刻感受到了公司强大的人际亲和力,员工之间相互谅解和友好。老板娘也很随和,她最近在学开车。为了展示她的技术,她还带记者在工业园兜了一圈,尽管她的普通话比较难懂,但是话语里很真诚,丝毫没有老板娘的架子。公司的员工几乎是清一色的本地人。但是公司很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集团副总经理童爱平告诉记者,现在整个公司已有职工87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52名,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8名,现在他们还准备引进一批高分子专业的技术人员、一批中上层管理人员和财务审计人员。
进入车间,员工们在紧张地工作,印制有各种图案的塑料薄膜被整齐地摆放在厂房一隅。记者仔细看了看,才发现我们以前见到的各种方便面塑料包装、香烟薄膜包装60%以上就出自这里。陪同的缪主任介绍说,目前整个园区已经形成各种塑料包装材料基材6万吨、彩印复合软包装1.5万吨、激光制版2万支的年生产能力,是我国国内生产量最大的出口包装生产基地之一。缪主任还向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申达的美好明天,他来这里之前是个演员,他说是看好申达的前途才过来的。现在他主管整个文艺宣传工作,由于业界朋友多,他时不时组织朋友到园区为员工们进行文艺表演,现在他还在忙碌着春季的“申达杯”篮球赛。
在申达展览厅里,记者初步了解了申达发展的历史。它跟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一样,是从“泥腿子”办厂起家,经历过风风雨雨,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如今在园区一隅还完好地保持着原有厂房,它同新起的现代化厂房一起见证着申达每一步的发展。
同所有的乡镇企业一样,申达面临着人才的结构调整。因为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使得“泥腿子”出身的元老们感到无所适从。1999-2000年,整个公司进行了股份改制:集体占30%、董事长占30%、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各占15%、其余10%的股份由高级科研人员平分。高级科研人员所有股份只能在职期间享有分红权,但不能带走。对于以前与企业一起摸爬滚打的42个子弟兵全部换下管理岗位,达到退休年龄的退休在家,每年享受1.8万元的退休补助(包括养老、医疗、保险等);未到退休年龄的全部换岗,按劳取酬。整个改革很有宋太祖风范。同时每年派15%的人员到国外去学习,每年光培训费用就在1000万左右。鼓励科技创新,对于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的有重奖,对科研失败不予追究。同时,申达还大规模地引进先进生产设备,记者来到申达采访时,还碰上了正在进行机器调试的日本人。
简短的采访就要结束了,原定要采访的张国平先生仍在香港,这给我的采访多少留下了点遗憾。但是他的同事们给予我的答案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申达的发展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发展的思路。作为全国5家民营银行试点企业的代表,申达在尝试着一个新的跨越。但愿申达能圆“金融梦”!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阅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每天得新款手机大奖!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