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金融业关注的中银集团香港业务的重组工作,目前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重组计划在去年12月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后,今年1月又得到香港金融管理局“原则上不反对”重组方案的批复。该重组方案的基本内容是把集团现有的12家银行合并为一家全新的大银行,使之最终成为上市公司。金融业人士认为,这是香港金融业的一次重要的整合,它的重组必将对香港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
中银集团重组的信息已经在港风传很久,在消息得到证实后,立即成为众多媒体的热点话题。因为中银集团是目前仅次于汇丰银行的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同时中银还是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
作为中国银行总行领导下的港澳中银集团,主要由12家银行及各专业公司组成,其业务范围涉及银行、保险、投资、证券、地产、基金管理等多个方面。到1999年底,中银集团商业银行总资产为8446亿港元,客户存款总额为6397亿港元,贷款总额为3533亿港元,在香港存贷款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25%和20%左右。成员银行在港澳地区的经营网点共有400家,其中香港373家。中银集团不仅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在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非简单机构合并
身处竞争激烈的香港,中银集团的重组是大势所趋。
由于金融风暴遗留问题的影响,仅因1999年不履约贷款增加,中银需为此拨备110.75亿港元,比1998年增加了83.6%,占拨备前盈利近三分之二,致使1999年集团商业银行的税前盈利下跌33%。到1999年年底,集团呆坏账准备余额达229.42亿港元,占贷款总额的6.49%,高于1998年的5.21%。由于集团贷款组合中工商业贷款包括中资企业贷款的比重较大,使集团的呆坏账余额上升到310.76亿港元,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在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升至8.8%。面对这一现象,重组并提高中银集团运行质量已经是势在必行。
中银重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中银集团中的10家银行(即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以及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国华商业银行、中南银行、广东省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在北京注册的7家银行香港分行和在香港注册的宝生银行和华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组成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大银行,并将中国银行持有的另外两家在香港注册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和集友银行)的权益注入。南洋和集友将保留其银行牌照、名称和独立的法人地位,成为重组后中银集团的附属机构。
中银集团重组是经过深思熟虑、审慎研究而作出的重大决定。它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架构重组,而是整个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全面改革,这将是中国银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步。同时,为了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中银将把逾百亿港元的不良贷款,主要是中资企业借款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以换取资金,提高银行的资产素质及资本比率,为将来的上市做好准备。
重组需要作出法律财务安排
目前与重组有关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一方面,中银要为参与重组的机构作出必须的法律、财务安排;另一方面,要为重组后的新机构定出新的发展方向。
在法律方面,由于中银集团是在香港经营并拥有庞大客户基础的商业银行,因此集团成员银行的重组必须以确保客户的合法权益为前提。为了以最简洁、最有限的方法达成合并,中银准备以《私人条例》立法的方式,把参与合并各行受香港法律管辖的资产负债,一并转移到合并后的新行;至于非香港法律管辖的资产负债,则根据不同地方的法律要求,另行办理移交手续。这样,银行与客户便无须重新订立或修改大量个别和约,而又可以非常清楚地肯定双方在合并后的法律关系。
在财务方面,由于重组计划涉及10家原来分别在内地和香港注册的银行,而合并后的新银行将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在会计准则须与国际接轨的大银行,直接受到香港金管局的全面监管,并将大大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因此,会计和审计顾问正在协助中银处理有关的财务和税务问题。
在新机构的未来发展方面,中银聘请了多个专业顾问机构,对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新机构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及经营体制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案。如在组织架构方面,顾问公司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设置业务发展单位,加强中线规划、协调和支持业务发展的功能,并将后线业务并入统一的部门集中处理的方案。这将有助于重组后的中银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组织架构,细化客户分层,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达到加强管理,用好资源,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目的。
中银港澳管理处主任刘金宝表示,目前香港处于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香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恢复期,这可以使中银在策划未来发展方向时,更加务实和理智,着眼于配合香港经济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他认为,从银行业经营环境看,国际银行和金融业的整合,香港和国际监管标准的提高,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利率协议在今年7月全面撤消等因素,都使中银集团必须适应市场条件和监管环境的变化,为重组后的业务发展做好准备。从集团本身的经营情况看,过去几年集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去年盈利大为改观
中银集团2000年银行税前盈利为67.6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7.05%,这是集团盈利自1998年和1999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连续大幅度滑落后出现的首个年度增长。集团全年的净利息收入为170.96亿港元,比上年增长4.43%,这主要是受益于生息资产的增加和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去年底,集团总资产为9106亿港元,较上年增长7.82%,扭转了金融风暴后总资产下滑的局面。
在非利息收入方面,代理业务和银团贷款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均有显著增长。但另一方面,押汇业务收入减少和楼宇按揭手续费支出增加较多,使集团总体净手续费收入与上年持平。
到去年底,中银集团客户存款为6790亿港元,较上年增加6.15%,客户贷款为3581亿港元,增长1.38%。存贷款均已出现恢复性增长,但贷款下半年有所放慢。
中银集团严格按照监管当局的标准提拨准备金。当年提取的各项准备为94.85亿港元,比上年减少了14.35%。到去年底,集团呆坏账准备余额为202.8亿港元,相当于总贷款的5.66%。
中银集团去年继续加紧催收不良贷款,加强授信风险管理,使不良贷款得到控制。去年底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16.71亿港元,比上年减少158亿港元,减幅为27.54%,使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下降4.64个百分点,由上年的16.28%降到11.64%,显示集团的资产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期待新中银早日诞生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进入21世纪,以资讯科技为主的新经济发展迅猛,摆在传统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快速转变,一是被很快淘汰。尤其在全球银行业电子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中银集团若不审时度势,下定决心变革,将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国际评级机构对中银集团的重组也表示较看好。其中美国穆迪投资认为,中银集团的合并有正面作用,预期重组计划可以减低经营成本及集中处理后勤营运和新产品开发,有助其改善经营效率及加强竞争能力。(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