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气球”飞行第一人
多年以后,福布斯先生或许会想起新世纪第一春的北京,想起北京的古老与现代,想起长安街上中国人疾行的步伐……
4月5日早9点整,世界一流财经杂志《福布斯》创始人之孙、公司首席运营官蒂姆西·福布斯(Timothy C.Forbes )先生出现在国家信息中心演示厅,他的身后是《福布斯》前总编辑、为福布斯服务了37年之久的“老助友”詹姆斯先生。蒂姆西·福布斯身背一个黄棕色的大牛皮包,友善乃至有点腼腆地向我们微笑着,与大家一一握手,极富亲和力,全然没有亿万富翁的傲慢,更没有丝毫挟超强媒体而自大的神情。
按中国说法,蒂姆西·福布斯与中国有缘。福布斯家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访华的家族之一。早在1982年9月,蒂姆西·福布斯就陪同父亲一起来华。那是一次极富戏剧性、历史性的访问,主角当然不是他,而是他那位喜欢购买游艇、哈雷摩托车、有着伊丽莎白·泰勒做女友,每年在家中举办盛大聚会,被称为“资本阳刚特色的象征”的父亲——马尔康姆·福布斯(M.L.Forbes)。
那年,马尔康姆·福布斯由“列宁的朋友”,举世皆知的美国巨富哈默先生介绍,经邓小平许诺来到中国。不同寻常的是,他带着他的热气球访问了我国的西安、洛阳和北京。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福布斯先生系留气球飞行了近半小时,后解开系留绳索自由飞行。飞行后,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宴请了福布斯先生,当时的最高领导人也接见了福布斯先生并赠送礼品,福布斯先生则将他带来的“中美友谊”热气球赠送给了中国。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热气球飞行。马尔库姆不曾想到,那次的造访,他居然创造了一项“中国第一”。20年的光阴弹指一瞬,马尔库姆已经作古。蒂姆西登上中国的土地,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进步赞不绝口。“这种感受是在中国之外通过媒体及图片所感受不到的,希望我们的媒体和报道能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他深情地说。
在长时间的交流中,感觉高挑个头、皮肤黝黑的福布斯与满头白发、笑容慈祥的詹姆斯既像老朋友那般亲切,又像职业商人那样一丝不苟。他们坦诚地回答我们提的所有问题,有时还抢着发言。当看到我们拿出一本《商业周刊》(中文版)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发生了:福布斯从那个大牛皮包里很快地掏出《福布斯》杂志,然后风风火火地绕过大半个会议室,郑重地递到我们手里,说“还是请看最新的《福布斯》吧”,把我们全逗乐了。开心之余,有人顺势“将”了他一军:“《商业周刊》是中文版,而你们的《福布斯》是英文版,你们什么时候出中文版?”福布斯先生把手举在胸前,朗声相答:“我们对此当然有信心。因为福布斯是在中国大陆漂流过‘热气球’的第一人。”
为商业注入人性
《福布斯》曾在封面上刊载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画面:一个穿戴讲究、事业有成的父亲正将装满铁锯、扳手、锤子的工具箱交给他的小女儿,孩子举起双手接过木头箱子。意思是:有钱人正争着向世界宣布,他们更愿意给孩子们“工具箱”而不是万贯家财。这正是典型的《福布斯》式资本主义理想!它源自一位叫“福布斯”的苏格兰人。来自苏格兰的专栏作家柏蒂·福布斯是个性情中人,曾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家族的游艇上穿着苏格兰短裙,为客人吹奏苏格兰风笛。在创办《福布斯》之前,他曾是纽约《商业日报》记者,但偏偏不喜欢单纯写商业,专爱描写商业中的人性,结果走红当代美国,并在85年前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福布斯》杂志。
今天,这本以“福布斯”为名的刊物已经红透全世界,并为福布斯家族带来滚滚财源。老福布斯为什么要选择财经媒体?他办刊的宗旨又是什么?蒂姆西·福布斯告诉我们说,他的祖父非同寻常的地方在于,“他有一个非常简单和清楚的使命:为商业加入人性的东西。”谁要是翻开《福布斯》的创刊词中,都会看到老福布斯亲自撰写的一句开宗明义、掷地有声的警语——“商业的目的是要创造幸福,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足见此言非虚。
柏蒂发誓要为商业注入人道和人性,这在今天仍是不同凡响。而在本世纪初,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是非常冷酷的,它仅仅是一种财富的积累,人性、人道的东西太少。正因如此,老福布斯才希望通过《福布斯》杂志为商业社会带入更多温暖的人性,唤醒资本家、业主对工人、对自己所处的社区抱以友好开明的态度。柏蒂相信,商业的“善”是很强的一个驱动力,它不仅可以创造财富,还可以唤醒人们心中善的本性,让商业回归原来那种人道的面孔,商业是可以带给人幸福的。
美国当时的商业杂志和报纸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我祖父尝试真正去创办一份报道人物的杂志之前,商业报道只是一堆枯燥的数字而已,媒体很少会注意数字背后的人物。”蒂姆西·福布斯回顾说。另外,对于那些资本家或者说业主们,很多媒体都把他们描述成可怕的赤裸裸的吸人血的人。因此,惟有老福布斯目光如炬。他已经想到,通过或者强调传播那些成功的、善良的一个个鲜活的企业家形象,可以鼓励更多有潜力的人通过劳动和努力创造自己的财富,而他本人也可以从中致富。
老福布斯的信条理所当然地成了《福布斯》的信条,这使得《福布斯》杂志从一开始起就显得那样的卓尔不凡,并很快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也带上了鲜明的福布斯家族色彩和强烈的挑衅性。事实上,柏蒂创刊伊始,就将茅头指向了当时不可一世的古尔德家族企业。当然,他的批评很有艺术,是属于“人性与商业完美结合”的那一种,他报道的秘诀就是:小心求证,刺中要害,生动刻画出报道对象的外表或个性特征,再加上一两个生活小故事,让读者看清事实真相。
蒂姆西·福布斯对于祖父所创立的宗旨颇为自许。在他看来,随着《福布斯》杂志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虽然世态变迁,但是《福布斯》杂志到现在已经成功地向世人揭示了这么一个道理:商业不是一个冷漠抽象的东西,而是具有人性的。另外一点就是它实际反映出不同人在从事商业活动中的动力,或者说追求的一个目标——他们想做的是透过表面去揭示商业中关于人性的东西。
《福布斯》毫不推卸自己的社会责任。《福布斯》的同仁均相信,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维持一种商业的标准,“它们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些好的商业标准,比如:诚实、信用、开放,还有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做更好更多的事情。”他们认为,商业人士应有自己的标准,而不只是为了赚钱、为所欲为。“老助友”詹姆斯认为,“在过去的20~30年中,美国商业标准取得了很大进步,如果说《福布斯》有点成就的话,就是在这个进程的路上也发挥了一些作用,因为《福布斯》相信,即使是私营企业也应对社会、对公众负有责任和义务。”福布斯的信念有什么依据吗?我们来看《福布斯》介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故事。
当年的卡内基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富翁,名气不亚于当今《福布斯》一年一度评出的全球首富。
然而,卡内基把相当于现在35亿美元的财产给了图书馆等其他事业——直到今日,卡内基大学仍是美国东部的著名学院,而卡内基的女儿玛格丽特只得到10%的遗产。这难道不是值得讴歌的闪光人性。
前段时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宣布,他将留给女儿詹妮芙和她未来的弟妹们每人1000万美元,剩下的财富全捐给慈善机构。与盖茨相比,美国第二富翁巴菲特虽然没有明确到给孩子们多少钱,但也多次暗示不会给很多。看来,商人首先是人,而不见得是“资本的人格化”。
三国鼎立 竞争求胜
在美国的三大刊物中,“《商业周刊》依靠它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而著名,《财富》因为其似乎无法撼动的权威感而取胜,那么《福布斯》从创办起就奠定了它的基准:对商业行为中人的戏剧化因素的关注。”
尽管老福布斯眼光犀利,独树一贴,直到《福布斯》传到马尔康姆手里,《福布斯》离《商业周刊》和《财富》仍有不少差距。不过,从1964年接手《福布斯》的那一天,马尔康姆·福布斯“就渴望把声誉卓著的《财富》杂志压在身下,这种渴望好比拉里·埃利森对比尔·盖茨的特殊情感。”但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对他不放心,生怕杂志会垮在马尔康姆的手里,纷纷卖掉手中的股份。
其实,马尔科姆·福布斯貌似花花公子,实则英雄本色。他凭借过人的营销才华和操纵大众媒体的天份,一次次投入大笔赌注,一次次地凯旋而归,终于将《福布斯》推入佳境。到20世纪80年代,《福布斯》广告收入日益增多,其中1989年收入达1.6亿美元。全世界的老板无不把能荣登《福布斯》封面当作一项殊荣。
马尔康姆对于人性有独特理解,尤其强调创新求异。除了加强报道能力、抛弃掉小报的风格之外,他日益将一种新的活力注入《福布斯》。
1965年,正值全美学生都起来反抗“万恶的资本主义”之时,马尔康姆推出广告词“福布斯:资本家的利器”。一年后,《福布斯》在广告文案中继续写道:“如果贵公司的会议室和精神病房还有段距离的话,《福布斯》建议你不妨试试‘出轨’的点子”。后人对此评价道:“在嬉皮精神与反文化潮流席卷世界时,马尔康姆令《福布斯》杂志变得与整个社会同样玩世不恭,与摇滚乐手和LSD们一样的酷。”
到了1967年即该杂志50周年年庆时,《福布斯》杂志已经俨然一副资本主义代言人的模样。
1972年,《福布斯》达到一个高潮,发行量逾62.5万份,首次超过《财富》。
一年后,志得意满的马尔康姆·福布斯创下了乘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到这个时候,就连那些对商业新闻没兴趣的人,也记住了《福布斯》的大名。
里根的80年代是野心勃勃的浮华时代,计算机与网络革命正跃跃欲试。《福布斯》再次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代表。美国商业界爱以暴利与哗众取宠来肯定自己的成功,这一时期尤甚。马尔康姆不失时机地推出“福布斯400富豪”,对“财富500强”耿耿于怀的《福布斯》终于找到了翻身机会,而且显示出青出于蓝之势。
然而,在1983年《广告周刊》的评比中,《福布斯》在10大热门杂志中仍然屈居第8名。不过,《广告周刊》承认《福布斯》前程远大:“我们进行热门杂志排行榜这5年以来,《福布斯》的广告年收入已经剧增3倍,看来他们这股气势,恐怕要持续到雅皮重又变成嬉皮。”80年代末,《福布斯》终于跑到了颠峰。许多人认为,在《福布斯》自认“资本家利器”之后30年,《福布斯》杂志的确比《财富》杂志更为嚣张与恰当地充当了“浮华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今日美国,商场上凡强调个人独创性的主管,无不煞有介事地将《福布斯》视作必读刊物,以此强调与他人不同是其成功本质。
事实上,马尔康姆本人正是资本家的化身。1987年,合众社在一篇评论中说:“马尔康姆敢于以‘资本家’身份自豪,对于一般民众的观念多少也有影响。早年的洛克菲勒那种吝啬到极点的百万富翁当然惹人讨厌,而像马孔这样一来赚钱赚得高兴,又花得愉快的富豪形象,当然会引起美国民众的好感。”
今天的《福布斯》要同《商业周刊》、《财富》斗法,要同各个行业内的一些主导财经媒体竞争,比如金融界的《华尔街日报》,电视媒体方面的CNBC,还要同各个媒体的网站斗。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福布斯》还出现了所谓“新经济类”媒体这样的新对手。在《福布斯》看来,这些竞争对手现在可能还不是非常强大,但未来的潜力不可低估,所以绝不可轻敌。
不过,后马尔康姆时代的《福布斯》的战车继续滚滚向前。2000年,《福布斯》发行量90万,位居第二;第一位是《商业周刊》,95万。但《福布斯》在读者数量方面第一,超过了500万。广告页数上,在2000年以前的8年,《福布斯》一直稳居第一,只是在去年才被《财富》夺去宝座。不过,两者的广告页数亦相当接近。
如何面对挑战,继续在财经媒体中领跑?蒂姆西和詹姆斯均表示,必须使触角更多地触及到各个方面,为此不惜付出巨大努力,比如说召开会议、高级管理者定期交流、出版新闻周刊等,再就是采用互联网的方式。3年半以前,他们已经尝试着出版了《福布斯》杂志的国际版——《福布斯环球》,结果销售增长得奇快,1997年发行量才1万册,今天已经超过11万册了。最近两年,《福布斯》又尝试接触新兴媒体。去年,《福布斯》杂志向它遍布世界各地的订户免费邮寄了一种称为“提示猫”的微型扫描数据阅读器,想搞清楚读者是否愿意通过扫描隐藏在广告和文章中的小条形码来上网,出尽风头。在与蒂姆西的接触中,我们惊奇的得知:《福布斯》甚至进入了电视领域。看来,《福布斯》在转向新兴媒体时并没有太多困难,而且有“传统优势”可供利用。“虽然说不同媒体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精髓是一样的。这个精髓就是要把《福布斯》一贯的风格和我们能给读者和观众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无论是新闻、杂志、电视还是网站都是这样。”蒂姆西这样告诉我们。
三大刊物作为竞争对手,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蒂姆西说:“我们这三个老竞争对手,都以各自对新闻、媒体的理解和不同的使命而独树一帜。我们以我的祖父创刊时的宗旨——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可以改变商业的思想在北美站住了脚,这和其它的杂志报纸,比如《华尔街日报》很不相同。至于三大杂志的不同,詹姆斯说:“《商业周刊》根本上是一本新闻杂志,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传统的内容方面,都是侧重于新闻的,只不过它的侧重是在商业方面。《财富》杂志非常有特点,杂志的包装很有技巧,做得也非常精美,它主要是对一些业外人士,或者说不是专业从事商业人士的一本杂志。《福布斯》不同,它是商业人士的商业杂志。我这么说并不是商业人士不去读那两本杂志。他们是抱着不同的目的去读这三本杂志的,他们在读这三本杂志时可能想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
《洛杉矶时报》也曾比较过这三大杂志,那是在马尔康姆的时期:“《财富》有权威、《商业周刊》有火力,《福布斯》有游艇。”
讲真话是媒体的生命
鼓励创新的《福布斯》自身也曾有过许多创举,“飞镖投资”就是其中之一。1967年6月,他们用飞镖掷向《纽约时报》的股票市场专栏籍,以“碰”出一套投资组合。对于掷中的股票,他们每种股票投资1000美元,总投资额共2.8万美元,以后每年的股息均用于再投资。结果,在漫长的17个年头,经历了越战的恐惧、水门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能源危机以及80年初“无法压制的恶性通胀”后,飞镖投资组合竟以每年9.5%的复利增值,超过绝大多数基金。“飞镖投资”的原理,很久以后才有人从“随机漫步”中得以总结。我们的一个话题遂从股市开始:“如果《福布斯》的某项报道有可能引起美国股市暴跌,《福布斯》的选择是什么?在说真话和社会后果的平衡中,媒体应该作何抉择?”蒂姆西和詹姆斯一致认为:毫无疑问说真话第一!
这是因为,没有透明度,市场经济就没有办法运作,媒体必须给读者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
詹姆斯侃侃而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都是基于相互信任之上的。市场的开放性、透明性对于一个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对于说真话,最根本的信仰就是:事实的存在不会因为是否披露它而变化。比如说,某个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使得股市大跌,其实股市大跌是一个结果,并不会因为媒体说了事实而大跌。
《福布斯》只对真话负责,一旦发现丑闻则坚决揭露。最近有一例。美国一家软件公司产品做得很漂亮,但会计方法“过于大胆”。比如说,它卖软件产品时以客户的股票作为买价,记录到收入上去;同时,会计上当期发生的账本应记到当期的账上,却记录到了前一期的财务报表上。这样,报表披露后,它的股价上升很多,最高一天内曾上升到每股250美元。
《福布斯》发现这个公司的问题后,很快做了报道,更要命的是,它还将给该公司做财务报表审计的一家著名会计事务所公诸于众。结果,市场乱了,软件公司的股票大跌60%。披露这个事件的结果,导致了公司的股票下跌,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好处在于,它使得大家注意到,公司的财务报表必须按照市场普遍接受的准则去编制,采取正确的行业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众信心之上的,信心要是丧失,所谓“社会利益”无从谈起。
在蒂姆西·福布斯看来,媒体还有利于国家政策的规范。也有一个例子。几年前,《福布斯》的记者曾发现,在纳斯达克[微博]交易市场,有的规则导致经纪人对投资者收费太高,从而产生市场不公平。《福布斯》报道了这一情况后,舆论哗然,最终美国的证券交易所监管部门对这个规则进行了修改,使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付的相关费用更趋于公平合理。美国证券交易所为此专门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他们说:“如果没有《福布斯》杂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能我们今天还不会这么做。”
财经媒体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从正面富于建设性的对一些数字进行分析。“因为数字只是一个表在的现象,深入到数字下面分析,才可以给读者(无论是股东还是管理人员)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和工具。”詹姆斯说。
读者、内容和广告商的平衡
读者最重要,那么《福布斯》如何吸引读者?读者何以“认为《福布斯》是他们自己的杂志”呢?《福布斯》认为,根本上是因为在经济、理念、信仰方面,《福布斯》与记者比较一致。正是杂志和读者之间这种强烈的共识,他们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内发挥批评的作用,才可以“放肆”地对一些不合理的、不好的做法予以批评,“这种批评可能是对某种管理方式、个别人的批评,而不是对他们基于的意识形态的批评。”
蒂姆西表示,他非常骄傲的是他们能自由地对那些为了赚钱而赚钱、不相信在商业中有人性的个别从业者提出批评。正是这种大胆而坦诚的作风使他们在85年来一直得到不断的发展。读者重要,广告商当然也很重要。刊登批评报道从内容的角度上说很吸引读者,但却有可能因此得罪广告商。那么,如何协调、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呢?蒂姆西说:“我认为这种平衡不存在于广告商和读者之间,我们从来最关注的是读者。如果真有平衡的话,它在于有多少的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的平衡。”
《福布斯》相信,只要很好地服务于你的读者,那么肯定有人愿意来做广告。虽然《福布斯》有时也会因为刊登一些批评性文章而失去某些广告商,但假以时日他们还是会回来的。因为那些批评性文章虽然严厉,却是真实的、正确的。他们的批评性文章或许会使得一个公司的管理层解体,然而新的管理层终究会正面面对这个公司所存在的问题,这时候公司会重新回来刊登广告。当然这可能会需要很长时间,有时要好几年,但这没有关系,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付出一些小的代价。
看来,处理与读者的关系才是最为重要。处理好与读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取决于编辑的质量,也就是说和读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我们给读者提供的判断是否有用。”
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的一点则是如何保证所刊登的文章,特别是批评性文章的正确性。“虽然现在我脸上有微笑,但不要觉得微笑永远都是愉快的,因为我经常接到质骂我的电话。”蒂姆西说。在美国有一个现象:公众有时比较反感媒体业,因为媒体说错话后不愿认错。针对这个现象,《福布斯》专门设立了一个栏目叫“追踪专栏”,对以前做过的报道、特别是批评性报道进行追踪,看当时的报道是否正确,一旦发现有错,他们将勇于承认。这一点刚开始很不容易做到,但《福布斯》做了以后反而赢得了读者更多的尊重,因此,“敢于承认错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为了保证说真话,《福布斯》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譬如,他们要求编辑们对报道的处理非常严肃认真:先是记者对这个事件的报道,然后由编辑进行加工;接着由另外一个独立的记者重新审阅,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再由编辑确定文章的方向。通过这样的制度和程序,一般能够确保事实的正确可靠。
福布斯对于真实性是如此的重视,以至内部的人感觉都快到了神经兮兮的地步。不过,詹姆斯认为的确有必要:“比如说刊登了一篇文章,报道J先生管理公司不善,你可能会因此接到J先生的电话说,你刊登的不对,你把我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写错了——美国人名字中间经常有祖先留下来缩写的一个字母,你失实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错误,但他会钻这个漏洞来说你的报道失实,所以应该努力去避免这些小错误,以免给他可乘之机。”
宗旨高于家族利益
任何一个媒体都有舆论导向。《福布斯》公司是一个家族公司,作为家族公司属下的媒体在表达舆论导向时会不会受制于家族利益?对于这一问题,福布斯先生一再强调:《福布斯》的办刊宗旨是“商业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幸福”,这个宗旨高于家族或者家族所属阶级的利益。
福布斯解释说:“首先我们的杂志反映了我们观点和根本宗旨。这个宗旨并不一定是我们家族或者是我们家族所属阶级的观点,因为我们所发表的报道分析都是基于我的先辈——‘商业是要为人类创造幸福’这个宗旨的,这是我们杂志的宗旨而不是我们家族利益的宗旨。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哲学,它相信市场、相信市场竞争。我们的杂志也是尽量反映这个宗旨,而不是家族的利益。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公众还是认可这个宗旨的。这就是我们认为不同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一个手段。”
蒂姆西举了下面这个例子来证明《福布斯》的宗旨是独立于其家族利益的。
1987年,美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大的振荡,股市一天下降了20%,比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还要厉害。当时《时代》、《商业周刊》都做了很多大量的负面报道,他们认为这是里根政府的错误政策导致的,认为这可能是新一轮大衰退的开始。但是《福布斯》认为股市的振荡并不意味着衰退的开始,里根政策没有错误。后来事实证明股市的振荡并不是那样的。表面上看,福布斯家族大多是共和党人,好象因此替里根说话,但其实是从事实出发的结果。“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从自己的需要去分析和解释现象和事实,让这些事实为宗旨服务。”蒂姆西谈到。
中国富豪排行榜的意义
清华学子问:“马尔康姆究竟成功地飞越长城没有?”时任《福布斯》主编的劳伦斯·米纳德幽默地说:“没有摔死。”若问“福布斯对中国富豪的排名空间成功否”,或可答“没有摔死。”
由于人们现在还见不到《福布斯》中文版,只有很少中国人能读“那本散着奇怪油墨味的《Forbes》”,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福布斯》只是一个发布富豪榜的杂志,是《福布斯》告诉中国人比尔·盖茨仍是世界首富、迈克尔·戴尔是世界第一阔少、欧洲首富是个富婆等等。
福布斯一共刮过三次“中国旋风”,其中两次与排名有关。
一是于1994年,《福布斯》与香港《资本家》杂志合作,首次公布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榜,该期杂志的封面上赫然印着鲜红的《Forbes》字样。列入那期《福布斯》杂志的中国亿万富豪共19名,其中前10名为:刘永好兄弟,财富约6亿(人民币,下同)、张宏伟约5亿、冼笃信约5亿、牟其中约3亿、张果喜约3亿、罗中福约3亿、罗西峻约3亿、李晓华2-3亿、热比娅2亿以上、宗庆后2亿以上。
二是2000年7月10日的《福布斯》将阿里巴巴[微博]网站的马云[微博]推作封面人物。《福布斯》对于封面人物的要求是很严的,正如米纳德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杂志有15%是零售的,有85%是订阅的。为了这15%,我们的杂志封面通常是非常重要的决定,要仔细地商讨。一般这个人需要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他(她)的故事必须非常吸引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比较漂亮的人物。”马云自称“我很丑,但是我很酷。”估计很难算得上“漂亮人物”,《福布斯》之所以选择马云作为B2B的代表人物,它的说法是阿里巴巴“为小虾米服务的B2B形式代表着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一周之后,《北京青年报》就推出整整4个版面,大做起《福布斯》“北京卖版面”的文章来,质疑《福布斯》这样一份“发行量高达100万份的杂志真准备把自己的版面连同声誉一起标价出售吗?一份时不时就要给全球富豪们‘称体重’的老牌杂志,难道终于禁不住滚滚红尘的诱惑,想让自己的腰身跟着CEO们一起粗起来吗?”《福布斯》在中国刮起的最大旋风是第三次。2000年,《福布斯》推出“中国50财富人物排行榜”,特请胡润(Rupert Hoogewerf)先生与《福布斯》杂志的全球副总编辑霍洛威等人一起合作完成这项排名。为此他们领导着一个五人调查队伍,调查历时几个月,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中文杂志和报纸,上海、深圳、香港以及美国证券交易所,国家授奖人员名单,中国人物年鉴,全国人大代表名单,证券公司,各投资银行等。才完计划,未曾想,纳入名单的富豪不干了,中国媒体也不干了。一些媒体用了“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要打假”、“福布斯演砸了”等标题来质疑福布斯的最新排名。
对于这些批评,詹姆斯归咎于信息困难。他指出,做排名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收集比较困难。
1981年他们开始在美国做这种排名的调查。美国是一个信息比较透明公开的社会,所以收集信息相对容易一些。比如说,盖茨到底有多少财富多少股票,这都是公开的,你去查一下就知道。但对于一些私营企业仍然相对困难。詹姆斯认为,看待排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要承认所做的排名或者说做的分析是你的判断和估计,要能分辩出来收集到的信息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基于这些信息做出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多的收集信息,越多就能有助于你得到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经验有限,但每年都这么做,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公正性、可靠性就越来越高,排名的可信性和质量也就提高了。”
蒂姆西相信,做这个工作确实有很多争议,但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他说:“因为我们相信财富创造的过程是人努力的过程,把这个过程揭示给读者,让他们感觉到人有多大的可能性、有多大的潜力,给他们启发。同时它也是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指标,举个例子说,最初榜上100位有名的美国最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继承了遗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个比例越来越少,到现在这部分人可能只占17%。最开始的时候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所占比例也比较小,现在大家知道由于IT而致富的人在排行榜上越来越多。”
对中国财富人物的排名,蒂姆西和詹姆斯都承认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局限性,但这会发展进步;争议不可避免,但它也能帮助大家提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们相信中国“50首富排名”榜上的每一个名字都讲述了一个成功的故事,它从正面告诉人们,人可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这不仅仅是财富的问题,而是说一个人可能有多大的能力。因为我们相信,成功取决于你如何最好的服务于别人,如果你能很好的服务于别人,可以说你就已经成功了。所以我们做这样的排名,是告诉人们在他们周围存在着很多的机会,他们也可以变成很富有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可以变得有价值,这个价值是多方面意义的价值,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可以给你很多的机会。”(本刊记者 党小卉/本刊特约记者 仰山/本刊记者 陈晨星 于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