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高交会于第86届广交会开幕前9天,在深圳开锣。
2000年春,各种外贸专业网站在第87届广交会上大打眼球争夺战。
会展经济风生水起,电子商务方兴未艾。与高交会比,广交会的资历够老;与电子商务比,看样成交的贸易方式太旧。现在,后生跑到前辈门口叫板来了。
遇到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场面,最兴奋的莫过于记者。他们刨根问底,以为发现一头行业恐龙:“请问高交会将给广交会带来什么冲击?”,“广交会如何应对电子商务的冲击?”……一时间,“冲击”成为出镜率最高的词。
这是一个崇拜年轻的时代。然而,广交会老了吗?九五期间,客商到会从52604人到105031人,出口成交从86.2亿元到149.5亿美元,广交会届届都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超越自我,显示出如日中天的生命力。是盛世成全了盛会,更是不惮于变革的天性让广交会青春不老。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模式,广交会在变革中走向理性与成熟。如今面对新世纪,新经济,新同行,新手段,广交会的办法是:“把每一届广交会当成新事办”。
其实,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越老越不值钱,美酒如此,文物如此,展会也是这样。广交会的金字招牌和丰沛的客商资源都不是其他新晋的展会短期内赶得上,学得去的,而这些正是构成“中国第一展”的基本元素。
而网站烧钱造势的冲动及其引发的恐慌来得快,却去得也急,但这一来一去之间,人们认清,电子商务不过是传统商业模式通过电子手段处理后的升级版本,二者之间本不存在对立关系。而且,即使将来技术足够成熟,电子商务也不可能取代看样成交。因为在网上,你永远看不真对方的眼睛。在广交会上,人们感触最深的恰恰是电子商务与看样成交的互补与共生关系。网站借万商云集的传统贸易盛会争夺眼球,争抢用户注册,因为电子商务也做不来无米之炊。而电子商务则帮助广交会打破时空限制,强化信息功能,提高服务效率。其实,从1995年试行电脑办证,到2000年推出现场“一条龙”电脑化管理,从SCAN查询,到网上邀请,再到眼下正在完善的参展企业网上备案系统,广交会从来就不缺少对IT技术的敏感和为我所用的魄力。1999年春,“在线广交会”网站的开通更使“永不落幕的交易会”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至于各种新兴展会,广交会更愿意用一种达观的心态来评价。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外贸出口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一个广交会显然已无法满足大家的需要。有人戏称,就是把广州市全变成广交会,恐怕也不够。对这一问题,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有他的大思考,他说: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优质、全面的展销体系,这个体系是多层次、多形式的,不同地域、专业、时段的交易会互为补充。广交会是龙头,全国都需要她,因而政府仍然要有支持;而各地专业小交会是必要补充,要组织好,不能互相撞车或抵消,其成败消长将交由市场来选择。目前,广交会、高交会、厦洽会、北京信息博览会、上海工博会,陕西杨凌农博会已搭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各地小交会也逐步走出一窝蜂模仿广交会“大而全”模式的初级阶段,一个分工明确,层次鲜明的展销体系已浮出水面。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展”,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独步”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发”,广交会倍感欣慰。姚黄魏紫,各有千秋。
其实,广交会欢迎同行之间竞争,一是自信能为参会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成交,二是现在的竞争往往是双赢的而非零和的。以1999年和2000年10月广东的会展热为例,广交会、高交会、电博会会期重叠,但会会爆满。客商大老远来一趟,就想一次看个够,哪个展会都不会错过。广交会的人气幅射到周边展会,但人流却未减少,可以说,广交会与周边展会共同做大了蛋糕,结果是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广交会还要感谢高交会和其他小交会,因为通过竞争与交流,广交会学到了那么多。
新与旧并非无法兼容,大与小应互为补充。广交会正是在这种新与旧、大与小要共同前进的征途中不断展现她的魅力和希望。
(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