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弹指一挥间,已走过了四十三个春秋,迎来她86届盛会。广交会在计划经济的摇篮中诞生,经受了时代的考验,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走向完善。
回首当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和友好往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前身)于1956年秋季在广州应运而生。首届交易会于1957年春在原中苏友好大厦举办,展馆面积18,000平方米,参展交易团13个,参展商品12,000余种,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共1223人次到会洽谈,成交1,754万美元。今日广交会展馆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参展交易团46个,参展企业4,000多家,展品10余万种,每届到会的有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多客商,成交额逾100亿美元。她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成交效果最好的,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盛会。
回顾四十二年来广交会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广交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交会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见证人,实录了外贸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展场面积不断扩大,展馆设备日趋先进
广交会创办以来,业务迅速发展,对展览、洽谈场地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广交会曾三次选址。1958年,广交会由原中苏友好大厦选到侨光路新建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五层大楼,1959年又开始启用海珠广场北面新建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十层大楼,加上以后用作分馆的侨光路陈列馆和海珠广场西侧展馆,面积共达49,473平方米。1974年春广交会又选至流花路现址,建筑面积达11万多平方米。此后,展馆经数次加层、扩建,目前展馆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广交会的每一次选址,成交额都呈上升趋势,促进了业务发展。
广交会的展馆设备不断更新完善,日趋先进。馆内配套完善了电讯、空调、电脑、保安、消防等设备。尤其是电脑在广交会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使广交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广交会的不断扩大,展馆内的服务项目也不断增加,邮电、银行、保险、航运、海关、商检以及复印、传真、印刷等服务为客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广交会投入了巨额资金改进展馆设施和环境,大大强化了展销的功能,使展馆设备日趋现代化。
二、参展商品数量增加,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首届广交会参展商品12,000余种,以后逐届增加,近年来交易会参展商品达10万余种,代表着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名优新特产品和先进技术。许多参展企业都在广交会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精品,以求凭借广交会的国际影响力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从商品结构上来看也日趋合理。广交会创办初期,以出口中小商品、粮油土畜产品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尢其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广交会提供了更多、更广泛的货源,也使广交会上的商品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现在工业品出口比重已从1957年交易会创办时的20%上升到1995年的85.6%。近年来,广交会为鼓励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的出口,增设重点展区,对其进行特装布展,显示了机电产品、名牌产品、高科技产品在广交会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到会客商明显增加,客户质量逐渐提高
广交会创办初期,邀请客商和到会客商均以香港、澳门、新加坡为主,所属国家和地区也相对集中。随着广交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入交易会,尤其是近几届到会人数均达7万多人次。其中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港澳地区客商所占比重明显减少,而美国、欧盟、大洋洲等远洋客商明显增多。四、出口成交稳定增长,成交对象有所变化
广交会向多功能发展,但出口成交始终是其中心工作。出口成交额的多少,集中反映广交会所取得的成绩。广交会的历史显示,在不同历史时期,出口成交额均呈不断增长的总趋势。即使在经济困难的三年中,1960年、1961年广交会出口额仍比上一年增长4.9%、17.5%,“十年动乱”中,虽有增减迂回现象,但总趋势仍是增长,在1970年秋交会、1972年秋交会上分别创下5亿、10亿美元的成交记录。改革开放后,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升幅更大。特别是从76届实行,“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改革后,成交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每年两届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接近全国年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
成交国别已从举办之初的港澳,东南亚扩展到欧盟、美加、日本、大洋洲、中东、独联体、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成交主要对象也由以亚洲,尤其是港澳地区为主变为以欧盟为主。83届广交会,欧盟国家成交占成交总额的31%,成为广交会上的成交主力。美国、中东、拉美也有明显的增幅。广交会出口成交及到会客商的变化显示了多元化市场战略在广交会上取得的初步成效。
风雨四十二载,广交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势头,永远伴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前进。它之所以越办越兴旺,除了它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历史悠久、信誉好等原因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她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贸易规范,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行之有效的方式
中国地大物博,出口商品繁多,采取定期举办交易会的形式,可以使商品集中,客商集中,信息集中,为买卖双方的贸易治谈提供了很大便利。这种方式符合中国对外贸易实际,为海外客商所接受,因此得以延缓下来,并为许多新兴的,小交会,所借鉴。
二、广交会得到国家和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广交会从创办起便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都曾到会视察、指导工作。广交会由外经贸部和广东省政府直接领导,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强。一方面得到全国外经贸系统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保证了参展企业和商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保证了广交会的展出质量。另一方面得到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可以说,历届广交会的成功举办,是全国各地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完成的结果。
三、商业功能突出
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广交会这种交易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市场基础和商品经济的色彩。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广交会的商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创办起,广交会一直都是国内外客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首选所。
四、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及外贸体制的不断发展,广交会顺应时势进行了不断的革新和完善。这首先表现在其自身的常设机构上,1957年3月成立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作为广交会的常设机构,是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办和广东省外贸局属下的一个处级建制的事业单位。1968年为加强对广交会常设机构的领导,以适应广交会发展的需要,将广交会期间和闭幕后名称统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广交会常设机构带来了新的生机。1979年国务院批准广交会常设机构改为企业性质的单位,并于1980年成立广州对外贸易心。1988年,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改为集团性企业,改名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广交会的企业化管理适应了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广交会场馆及其设施的作用,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展经营服务业务,为广交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
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广交会的组团方式和组展方式也几经变革。 初期的广交会主要根据经营商品大类划分交易团和安排展位。1993年舂交会(第73届)实行了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改革,改变了几十年来由专业外贸总公司为主组团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各省市及有关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出口成交。但按团设馆改变了过去按商品分类布展的整齐格局,使展品分散、雷同和重复,不利于客商看样成交。因此,在此基础上于1994年秋交会(76)实行了“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局”的重大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组展方式的改革,使组团和组馆工作分别由省市和商会负责,双方分工合作,馆团结合,共同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这次改革充分调动了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组团单位和组馆单位的积极性,强化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尤其是把六大商会推上管理的前台,极大地提高了布局水平以及参展企业和商品的素质,使广交会面貌一新。改革以后的广交会向国际精品博览会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改革为广交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使广交会经受起时代变迁、历史进步的考验,焕发出更蓬勃的朝气。广交会四十二年的历史,是我国对外易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记录了中国外贸事业发展的轨迹,也记载了所有外贸人辛苦耕耘的奋斗史。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外贸不久将会有另一个飞跃,广交会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繁荣,广交会必将为外贸做出更大贡献,并继续向国际精品博览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