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最近20年来中关村的变化

2001年04月18日 13:33  新财经 

  中关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广义上的中关村或者说中关村科技园区由“一区五园”组成,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强调不能把中关村科技园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地域概念,刘志华认为“中关村”是一个高科技的品牌概念。

  中关村地区不仅是北京市,而且是全国智力、科技、教育、信息等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关村地区集中了230多所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近70所高等院校,聚集了我国1/3以上的两院院士和高比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中关村经济萌发于80年代初,迄今为止,中关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80年代初陈先春创办第一个民营高技术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为起点,到1988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简称试验区)成立之前,逐步发展成为集中于“电子一条街”的初具规模的经济;第二个阶段是中关村经济从1988年到1998年间,依托试验区调整发展的10年,经过这10年的发展,中关村经济已经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标志着中关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总体上看,中关村经济在第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科技人员开始走出大院围墙,创办科技企业,开创了国内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先河;二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主要面向国内市场,推动计算机在国内的应用,汉化应用开发与集成服务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电子产品的贸易比重较大,几乎所有企业都直接从事贸易活动,而且收益较高,而从事研发和生产活动所占比重较小;四是政府支持的力度不大(只是区政府给予了一些支持),主要是企业和科技人员的自发行为推动的。到1987年底,集中于“电子一条街”上的中关村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148家,其中电子及计算机企业97家,占65%,产值占80%;从业38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占46%;形成固定资产4700多万元,工业产值2.2亿元,营业额超过9亿元。中关村经济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二是紧跟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了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速度;三是在经济活动中的贸工技比重逐步变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医药与生物工程四大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到1998年底,在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范围内的中关村经济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经认定的新技术企业6057家,工业总产值(现价)为245.5亿元,占北京市工业总产值的14.3%;技工贸总收入达513.86亿元,其中技术收入占13.9%;在技工贸总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8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8.2%,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占6.0%,新药物与生物工程等产业占2.1%,其他产业占3.3%。

  比较中关村经济的上述两个发展阶段,不难看出,与同期国内其他地方的经济相比,中关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的民营化(包括国有民营和非国有民营)程度均相对较高。这种体制环境,比较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则是中关村经济在其第二个发展阶段高速增长的直接原因,1998年中关村技术创新的总投入已达技工贸总收入的5.4%。

  纵观中关村经济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中关村仍然是在工业社会的环境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的政策支持,还主要以税收优惠为重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尽管在1995—1997年期间,中关村经济的地理范围从海淀区扩大到丰台、昌平两个科技园区,并成立了协调三个园区的高级管委会,但并没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因此,直至此时,中关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全国其他51个非农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区别。

  1997年以来,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关村也相继提出了“二次创业”,实现“两个升级”的战略目标,即在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技术、产业规模和产业国际化四个方面登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在现有市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规模、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三个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市场升级的目标,这“两个升级”对中关村经济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应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知识经济挑战,如何创造适合知识经济产业发展的特殊氛围,如何处理好中关村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发育的关系,则是后来才逐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中关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本专题部分资料来自《面向21世纪的中关村经济》杜厚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首尔7盘外招伤恒大 策划-恒大3点胜首尔
  • 娱乐章子怡携汪峰为长辈贺寿 恋情再添铁证
  • 财经葛兰素史克行贿案后很多医生不敢开药
  • 科技水客团伙走私手机4.9万部逃税1400多万
  • 博客美国华人:“杀光中国人”节目让人生气
  • 读书红灯照真相:义和团女兵们如何御敌
  • 教育奶茶MM纽约读名校演绎白富美人生(图)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
  • JohnRoss:印度不会是反华联盟附庸
  • 周彦武:银行存款不再绝对安全
  • 齐格:国民党发金圆券为何3月就失败
  • 郑风田:为何流动人口不愿放弃农村户
  • 刘杉:宏观经济还靠投资唱大戏
  • 张捷:新快报头版请放人滥用媒体权利
  • 陈虎:房地产京7条突然出笼有何深意
  • 徐斌:那些不作死不会死的土豪们
  • 叶檀: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估计不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