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调大战即将上演的前夕,苏宁已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定制包销,而是抛出了它孕育已久的空调战船———其与美国飞歌国际、香港力胜国际联合投资的飞歌空调(南京)实业公司今日投产。据悉,整个项目投资为1亿元,而苏宁电器[微博]集团的持股比例约为50%。此举被称为商业资本首次大规模进入制造业。
在一些人看来,家电零售业巨头苏宁进入制造业是迟早的事。去年苏宁即放言欲向生产上游渗透,并与熊猫集团合作空调项目。尽管当时采取的是OEM即定制生产的方式,并未直接投资,但还是引起了业界浓厚的兴趣,因为尽管此前有多种商业资本逞强的迹象,但商业资本直接注资生产企业,无疑是体现资本渗透最直接的方式。
但时值家电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彩电价格战余痛未消,空调几成家电业最后一杯羹之际,苏宁的进入显然难以用单纯的利润动机来解释。对此,苏宁集团总裁张近东并不讳言:“苏宁注资制造业不仅在于其利润,更是为流通企业打造制造供应平台,形成制造业、流通业双方连动,从而提高苏宁的竞争力。”据说,南京飞歌空调的年生产能力为50万台,其中70%以上的产品将出口欧亚。
一方面苏宁注资制造业是其两条腿走路的一贯思路使然,另一方面其更深的含义却在于追求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香港力胜国际董事长郑维奇一语中的:“苏宁进入制造业将使其了解上游的成本组合,了解得越多对其他厂商的压力越大,从而加大其与其他厂商间谈判的筹码,甚至最终利用飞歌来打压其他厂家,与这其中的好处相比,制造业的利润简直不值一提。”
苏宁进军制造业之所以引人关注,还在于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中人们对其不确定性的思考。一方面,苏宁注资制造业有望凭借其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形成“双跨”之势,进而成为制造业中的“鲶鱼”;另一方面,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日渐融合,最终会强化商业资本说话的声音,还是减弱其影响,就目前而言,尚属未知。但可以看得见的是,当年春兰等家电制造业如日中天之时,也曾试图缔造自己的销售平台帝国,进而将其他制造商吸引过来,但最终均无功而返。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生产厂商不愿将自己的销售命脉掌握在竞争对手手里,同时他们也不相信生产商自己的平台不会厚此薄彼。
因而苏宁搭建自己的制造业平台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它可能会淡化其在家电销售终端业已形成的影响力及品牌优势。“苏宁走了一招险棋。”对此张近东清楚,他的合作伙伴也心里有数。郑维奇说:“流通企业真正进入制造业这是第一次,对厂家、商家都有风险。经销商与某一品牌合作,处理不好会得罪其他品牌。其他制造商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担心苏宁会向飞歌倾斜。但如果找到平衡点,冲破阻力,则有百利无一害。”
显然,苏宁能否将一碗水端平,将是其保住销售平台优势的关键。张近东反复强调,苏宁并不准备从流通业转入制造业,销售平台才是苏宁的根基。他说:“苏宁对上游企业是资本投入,而非改变企业的商业形象,更不标志苏宁要全面进入制造业,苏宁要保持传统优势。”在他看来,今日苏宁的高朋满座———制造商、经销商由全国各地赶来为苏宁捧场,其实正是显示了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对苏宁的信心。中国家电协会副理事长姜风强调:“如果通过资本的融合、渗透能使生产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更紧密结合,将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合作。”
与此同时,苏宁老对手国美则对注资上游企业的做法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投资制造业等于把自己拴死了,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国美电器[微博]常务副总经理何炬说,商业资本直接介入生产企业的思路与生产厂家自建销售网络如出一辙,如果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同为一母所生,零售价格如何确定,销售网点设在哪里最终将很难抉择。
苏宁挥师上游,国美立志定单战略,三联则苦守着郑百文。曾立志于在家电连锁经营领域三分天下的苏宁、国美、三联,正在岔路口上朝着不同的方向越走越远。中国的流通业也在探索中睁大了双眼。潘岩(本报南京4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