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罗阳:为中国航母事业牺牲

2012年12月03日 10:47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罗阳:为中国航母事业牺牲

  罗阳在担任沈飞集团领导期间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并常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做这点工作,还要上电视去宣传自己吗”

  文 | 陆登

  11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歼-15舰载机首飞起降成功,创造了中国航母事业的又一个傲人成就。就在人们为此振奋之际,作为生产厂家负责人、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航工业沈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罗阳倒在了一个特殊的时间、一个特殊的地点。他是领导研制歼-15舰载机的核心人物,他如愿地见证了歼-15的首飞成功,却来不及参加当晚的庆功宴。

  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做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不幸因公殉职,我谨致以沉痛的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表示深切的慰问。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

  “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辽宁舰”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随着“辽宁舰”的交付训练,它将采用什么型号的舰载机,是进口还是国产等都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我国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的歼-15型战斗机浮出水面,它由被称作我国歼击机摇篮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著名的歼-6、歼-8等当时的我国王牌战机都出自这里。

  能否在航母狭长的跑道上成功起降,关系到试飞员的安全,关系到歼-15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我国首艘航母能否形成战斗力,对于航母和歼-15来说,11月25日的首飞都将是一次最重要的训练。

  11月18日,作为歼-15的现场总指挥的罗阳登上了“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

  “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样在“辽宁舰”上参加歼-15起降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党委书记褚晓文接受人民网[微博]采访时说。由于训练任务异常繁重,精神高度紧张,加之舰上有保密要求,直到歼-15成功完成起降训练,罗阳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罗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没想到这次通话竟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在舰上,罗阳同志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回忆,“他率沈飞参加完珠海航展,就飞到北京集团公司参加会议。最后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说:“我见他脸色过于疲劳,劝他说‘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他告诉我。”就这样,罗阳白天连续在航母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晚上又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非常疲惫。”采访中,褚晓文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词,“要知道,除了歼-15,他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据现场人士回忆,在海试过程中,罗阳曾经感到过不适,但他没有中途下舰,而是坚持与科研人员和官兵搜集整理起降试验的相关数据,一直坚持到起降试验成功。25日中午,辽宁舰海试完成后他与全舰官兵拥抱告别,走下航母后罗阳告诉同事身体很难受,在送往医院过程中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到达医院后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1岁。

  据央视报道,载着罗阳遗体的车辆围绕着他曾经工作的厂区、研究所区开过。得知罗阳逝世的消息后,沈飞公司员工们在厂区内形成了近5000人的队伍哀悼送别罗阳。

  成绩斐然却很低调

  纵观罗阳的一生发现,他30多年来一直与我国的航空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在职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硕士学位。1982年参加工作,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任设计员。

  1992年后,他历任中航工业沈阳所组织部部长、党委副书记。2002年任中航工业沈飞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08年12月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今年1月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特级专务。

  此外,他还组织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取得了杰出成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空报国金奖”。

  任仲凯是罗阳的秘书,他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回忆说:“罗总平易近人,不摆架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就像老师一样,但他对待工作十分严谨、认真,不允许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疏忽。”

  在罗阳担任沈飞公司“领航者”期间,不仅带领企业与世界著名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塞斯纳公司合作,成功实现了L162飞机首飞并启动通航产业园区建设,还带领参研人员成功突破了零部件研制难关,确保ARJ21飞机成功首飞,为中国国产大飞机部件制造储备了技术,为推动中国民用飞机的研制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成绩斐然的罗阳却很低调。任仲凯说,罗阳在担任沈飞集团领导期间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并常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做这点工作,还要上电视去宣传自己吗?”

  “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我国重要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据百度百科[微博]介绍,沈飞集团的前身是张学良在1930年建的飞机场。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被命名为“国营112厂”,后几经更名,直到1994年6月,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在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的基础上,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沈飞集团是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是中国重要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60多年来,该集团公司共研制多种型号数千架歼击机,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I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歼8D飞机等等。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包建和援建了十几个航空工厂,向外输送技术、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2万多人,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数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罗阳领导研制的歼-15舰载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可根据不同作战任务携带多型反舰导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等精确打击武器,实现全海域全空域打击作战能力。

  据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介绍,歼-15舰载战斗机是在我国第三代战机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全新设计研制的多用途舰载战斗机。配装2台大功率发动机,实现了机翼折叠,全新设计了增升装置、起落装置和拦阻钩等系统,使得飞机在保持优良的作战使用性能条件下,实现了着舰要求的飞行特性。

  歼-15的各项性能可与俄罗斯苏-33、美国F-18等世界现役的主力舰载战斗机相媲美,因此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此次歼-15战机在“辽宁舰”顺利进行起降飞行训练,我航母平台和飞机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面对中国这一重大军事进展,一些境外媒体居心叵测宣称歼-15战机是国外某型机的“翻版”,诬称我窃取他国战机技术,呈现出复杂心态。

  对此,《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予以驳斥。

  文章称:近年,每当中国武器装备建设取得进展,总会有人戴着有色眼镜,质疑新装备来源、诋毁技战术性能,给中国扣上一顶“剽窃”他国技术成果的帽子。前不久珠海航展上,一些外媒即讽刺我亮相的部分武器装备存在“抄袭”嫌疑。

  稍懂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歼-15战机是外国某型机“翻版”完全是无稽之谈。⋯⋯一些世界军事大国为巩固其在军事关键技术领域的强国地位,对中国的军事猜忌、防范和技术封锁会越来越严厉。中国军事科技发展,来不得半点幻想,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科技创新。

  谁是首飞第一人

  据悉,自9月25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以来,全舰完成了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而每次试验都是“生死考验”。

  舰载机起降是世界性技术难题,通常被比作是“刀尖上的舞蹈”。舰载机以几百公里的时速,在航行中的航母甲板上瞬间钩住阻拦索,而着舰跑道长度只有陆地机场跑道的1/10,宽度连一半都不到。

  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舰上飞行指挥员,进行了高强度飞行训练,探索并固化了着舰的飞行方法,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掌握了大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等条件下的偏差修正动作要领。在实际研练中,所有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成绩都达到了训练大纲规定标准和上舰试验要求,首次上舰飞行均一次成功。

  海军装备部飞机办副主任张洪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批歼-15舰载机飞行员选拔培养堪比航天员,某些条件甚至更为严苛。由于14度的滑跃倾角,飞行员在起飞时会产生加速撞墙的感觉,在着舰时,为了防止挂索失败,舰载机飞行员必须大油门下滑着舰,以保持‘逃逸’速度⋯⋯每一次起降,都是过‘鬼门关’,对飞行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挑战。”

  而据《法制晚报》此前的报道披露,此次着舰成功的首位飞行员是戴明盟。2006年《宁波日报》曾对戴明盟做过报道:戴明盟来自东海舰队“海空雄鹰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优秀飞行员,曾多次与“海空雄鹰团”现任团长张少兵搭档进行实弹射击训练,多次圆满完成海上远程奔袭、单机地靶实弹、火炮空靶等实战训练和战斗值班的重大演习任务。

  此前,《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也曾报道过张建、张少兵、戴明盟等一批能驾驭新型战机且技术超群的飞行员。当时外界猜测中国首位“航母飞将军”很可能出自其中。航空专家、歼-10首席试飞员徐勇凌曾说,舰载机着舰完全依靠飞行员手动操作,况且整个过程都处于“亚安全状态”,其难度远远大于航天员的太空任务。相应的,舰载机首次成功着陆航母的成就和意义,也可与航天行动的突破媲美。

  11月25日,“辽宁舰”甲板上,歼-15以300千米的时速电闪雷鸣般从蓝天间俯冲而来,钩住阻拦索,稳稳地停住;随后,飞机滑行至起飞位,全速冲向舰艏滑跃甲板,再次腾空而起。歼-15的一起一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默默奋斗的航天英雄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中移动李跃:将推自有品牌终端
  • 博客参选日本议员要多少钱 苦难放荡民国娼妓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女童幼儿园午休后死亡看护老师称无责
  • 张化桥: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 刘远举:出租车减配丑闻别全怪在企业头上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