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地震心理”亟须第一时间“减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22:4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栾璐报道

  大地刹那震撼,痛苦持久蔓延。至爱亲友生离死别痛彻心扉,抢险救灾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这几乎是每位身处巨大自然灾害中个体生命的亲身经历。

  灾难过后,相对于身体上的伤痛,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往往更难愈合。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灾后梦魇

  “5·12”地震后,一名妇女被埋3天后获救,她被送到医院时情绪很激动,时常向人们哭诉,讲话声音很高。只要一躺在床上就觉得摇晃,夜里不时会在梦中大叫:“快把我身上的石头搬开!”

  类似的情况在重大灾难之后不乏先例。“9·11”恐怖袭击五周年,《纽约时报》公布的民调显示,1/3的纽约人说,他们每天都会想起“9·11”;另有1/3受访者说,他们再也没能回到2001年9月11日以前的日常生活;而2/3的纽约人“非常担心”再次遭遇类似恐怖袭击。纽约很多“9·11”心理创伤咨询机构至今依旧保留,而且会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案例。

  “悲痛、愤怒、绝望、焦虑、麻木,这都是人们在经历灾难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说,“大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会慢慢恢复。但是也有一些人症状比较强烈,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可能会诱发更为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往往在人们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多年。)。”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吕秋云教授曾经在洛阳火灾后与当地防疫站尸体消毒的人员交流,这些人的失常反应是:只要一看见女士抹口红,就仿佛面对的是尸体——因为当时许多死者是化了妆跳舞的女士。经历过的恐怖画面不断在脑海中出现,是PTSD患者的一个典型症状,被专家称为“闪回”。

  开滦矿务局精神卫生中心的张本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唐山大地震对人类心身健康远期影响”的调查显示:震后余生的人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人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容易触景伤情。在PTSD患者中,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

  救“心”要“第一时间”

  “对于PTSD的防治,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是心理危机干预。它的目的是帮助遇难、受害者家属和相关人员宣泄心中的悲伤,恢复心理平衡,开始新的生活。”叶斌说。

  近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不少发达国家建立起完整的灾后心理干预体系,组建了反应迅速的心理干预专业队伍。中国医师协会理事、留德医学博士韩小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心理救助最应该在第一时间里,与其他救灾团队同时出现在救灾现场,因为那些刚刚从灾害中逃脱的人们,迫切需要摆脱心理阴影,投入到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去。

  韩小红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越早摆脱灾害的阴影,人们受灾害的影响和延伸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越低。从国外的研究表明,在重大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面前,早期心理干预救助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在灾后的应激反应是分阶段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也应分步骤进行。”她告诉记者,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开始介入,在她看来,灾后心理干预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灾区群众,还应扩大到参与救灾的人员、现场采访的记者、甚至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报道的观众。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