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华为:中国技术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2日 20:14 财富时报

  市场策略还是拥有核心技术?华为的成功并没有创造历史

  ■高原 文

  某种意义上,华为已经成为所有关于中国崛起的故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一个并不以基础学科与高科技见长的国家,多年来华为保持着在国内技术专利申请方面排名第一的纪录。据报道,2007年华为在有关国际专利申请方面达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作为全球电信业的后进者,仅仅用了7年时间,华为便将自己与行业巨头的差距几近追平(见图:北电、华为、爱立信合同收入对比)。Heavy Reading分析师Sterling Perrin表示:“华为在Long-haul DWDM(长途密集波分复用设备传输系统)市场一直表现出强劲的实力,在2005~2007年来自全球市场的营收保持领先;目前屈居第二,略逊于合并后的阿尔卡特朗讯。”

  快速占市场

  一个经常用来说明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的数据是其海外收入的递增速度。2007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这家年轻公司的飞速崛起是某种技术“神迹”吗?

  行业对手指责说,华为“奇迹”无非是低廉的价格加上无所不用其极的市场策略。华为带来的恶性竞争,最终让行业参与者都没有好日子过。

  然而华为的确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种在短时间内根据运营商需求拿出定制化产品的能力。

  通过阿尔卡特朗讯与华为的对比可以发现,前者需要3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1个月内就可以成型。虽然华为的各条产品线并不具有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或者前瞻性,但其为满足运营商具体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和快速并准确的执行能力,已经成为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电信咨询公司BDA的一项研究显示:2004年EPON刚刚兴起的时候,华为持观望态度。然而2007年,由于国内运营商大规模进行光进铜退(将小区到马路之间的铜缆换成光缆),EPON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华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一举拿下中国网通近一半的合约份额。

  华为只是催化剂

  尽管过去几年华为迅猛的扩张势头令人叹服,但市场不应过于“高估”华为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力。

  要透视华为神话,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属行业的特质。电信设备制造业具有高度创新,密集研发与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产品研发的周期越来越短,同时市场要求实现更新的速率也越来越高。如同芯片制造业有摩尔定律一样,电信设备的价格也服从指数型下降,同时设备的容量和计算速率却以指数型增长。

  因此,即便华为不存在,电信设备价格的急速下降、性能的高速提升以及全方位的服务创新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华为的出现,并没有对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而是充当了行业趋势的催化剂。

  其次,从电信设备采购方——即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出于分散风险和制衡的考虑,绝大多数运营商都会采用2-3家不同的设备进行组网。因此,即便对爱立信这样在传统无线网络拥有绝对优势的公司,也无法垄断整个市场。此外,在多头竞争某一个合同时,拥有价格优势的华为也会成为其他设备商联合的对象。这样的行业竞争现实,为华为留下了生存空间。一位分析师解释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完全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很多时候也是相互利用,彼此牵制,甚至共同发展。”

  目前,华为的营业额已接近爱立信或者阿尔卡特朗讯的五分之三,与竞争对手在数量上具备了更多的可比性,也拥有了更大的行业影响力。然而,华为并没有创造历史,是无线通信服务向大众普及的大趋势为华为创造了机会。

  未来在哪里

  对于有前瞻性的电信设备商,大可不必紧盯华为的一举一动,如临大敌般针对华为的发展。如何顺应未来电信行业融合发展趋势,尽快进行商业模式升级,并更多地向服务供应商过渡,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思科近年的战略转变或许可以被视为业界“读懂”华为的一个范例。早在2003年,由于感觉到华为在路由器市场迅速壮大,思科发起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希望利用拖延战术遏制华为的发展。

  然而随着互联网融合业务的发展,思科并不再紧盯诸如华为、Juniper等对手的动作,而是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从收购Linksys开始,思科便开始了从传统路由器生产商向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变。最近收购Scientific Altanta和推出Telepresence方案,更凸显思科发展下一代融合互联网的野心。

  正因如此,来自华为的竞争已经不再对今天的思科构成压力。

  李东生无需粉饰年报

  比起能让公司扭亏并摘帽的年报,今年第一季报更让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开心。4月30日,TCL集团发布今年第一季报,4亿元的净利润在家电同行中也罕见。“剔除电脑业务和低压电器业务,第一季报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82%,主营业务的增长表明去年年报摘帽时的增长并不是为了粉饰报表。”李东生说。

  李东生表示,公司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是,TCL集团发布了半年度业绩将同比明显增长的预期公告。

  LCD时代到来

  季报的最大亮点无疑是TCL多媒体,这家公司自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取得盈利,这表明TCL集团最大的“失血口”不仅被堵住,而且已经产生“造血”功能。除了国内市场继续盈利外,巨亏的欧洲业务在新业务模式“无边界集中”启动后走出阴影,这块业务第一季度盈利达到1200万港元,而仍在亏损的北美业务和新兴市场业务则大幅减亏。

  TCL多媒体的盈利除了得益于公司对亏损业务成功的重组,也离不开从CRT(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显示器)向LCD(液晶显示器,价格比CRT贵不少)品升级的成功转型。去年TCL多媒体的整体销量尽管有所下降,但是销售额同比却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于LCD彩电产品的贡献。去年这家公司CRT产品销量下降了23%,而LCD产品的销量则上升了193%,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市场,这两块的增幅分别达到3050%和1500%,LCD已经渐渐成为TCL多媒体产品阵营的主力。

  TCL多媒体在回复《财富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CD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中国国内城市市场,LCD的零售额已经到来,在农村的增长也很迅速,TCL未来的产品将以LCD为主,同时也将发展其他的新平板技术,例如OLED。

  不过,TCL在彩电业务上的增长还有北美和新兴市场两块“心病”,特别是北美市场,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为6900万港元。

  TCL通讯海外疾进

  和TCL多媒体业绩“内重外轻”相反,TCL通讯的业绩则是“外重内轻”,在330万台的手机销量中,海外市场就占了310万台。TCL通讯CEO刘飞表示,如果国内市场能够达到20%的销量和30%的销售额目标,那么整个TCL通讯的运营就是最良性的。

  在今年第一季度,TCL通讯成功开发了非洲、拉丁美洲的多明尼加和亚洲的印度市场,特别是非洲,此前对于TCL通讯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在2005年以前,TCL通讯在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由总部设在法国的EMEA(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业务中心开发过这一市场,通过运营商渠道销售阿尔卡特品牌的手机,不过由于欧洲业务重组,这块市场基本停滞。

  此后,TCL通讯重新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外籍销售团队来主攻海外市场,由刘飞直接指挥,从第一季报的业绩来看,这个团队的工作有明显成效,EMEA和LATAM(拉丁美洲)两大市场为TCL通讯贡献了92%的销售额。“非洲市场新购机市场需求很庞大,而阿尔卡特在这一地区有很高的品牌名知度,TCL通讯在这一市场主要销售入门级产品,具有品牌和价格双重竞争力。”刘飞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