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地位显露垄断苗头 在华跨国公司负面影响扩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 04:01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杨晓平

  每年上千亿财富流向国外,让出市场并没换来技术优势,地位显露垄断苗头

  至2004年9月,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500亿美元。

  目前,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

  外资企业交纳税收占全国税收20%以上。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2200万左右。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中国国内有关学者、媒体以及相关机构,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影响给予高度关注。人们对此展开的讨论集中在如何看待外资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今后外资的规模以及如何调整外资战略与政策。

  日前刚刚出版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认为,在看到吸收外资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外资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报告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外资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是中国的GNI(国民总收入)并没有取得与GDP同样快速发展

  GDP和GNI是两个不同的统计指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GNI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即国民总收入。(GNI不包括外国企业在我国取得的收入,包括我国企业本国以外的收入)。”1992年前各年份,中国的GNI与GDP数量基本持平,有时略大于GDP。但是从1993年起到2003年11年间,中国GNI数量年年少于GDP,而且GNI与GDP差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一差额表明,中国国内创造的价值有一部分(每年约1000亿元人民币)并没有成为中国国民收入,而是流向国外变成外国国民的财富。1993年以来,恰恰是我国吸收外资规模放大时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收获期,外国投资者从中国获取的收益还将增加。

  GNI和GDP差额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一个国家处在欠发展阶段,经济系统缺乏与外部资源的交换,这个阶段GDP和GNI几乎没有差额。

  第二阶段,经济系统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当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到一定规模,外资企业开始取得比较大的收益时,经济系统的GDP开始少于GNI,而且差额越来越大。

  第三阶段,经济系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本地企业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开始对外投资,从国外获取利润。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收益增加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收益增加,经济系统的GNI逐步增加,取得GDP和GNI的平衡,甚至超过GDP。

  由于大量吸收外资而导致GNI少于GDP是我国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如果我们对外经济发展始终停留在引进来阶段,中国经济确实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

  近一年来,人们反思吸收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对于我国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一些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认为,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并没有实现“市场换技术”的初衷。

  有学者认为,从1992年以来,中国积极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但结果不如人意。在当前的外来投资中,外资控股和独资企业已占绝对多数,这就令中国更难通过开放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尽管外资在华企业不少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但这与中国自行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完全是两回事。外资企业不会主动外溢技术,培植自己的竞争者。不少人期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通过对外国技术和管理“耳濡目染”的接触和感受,来搭建未来国内企业的技术平台,其实这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这方面的批评特别集中在汽车工业。

  2003年科技部调研室委托的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分析了跨国公司是如何在“合资陷阱”中阻碍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道路的发展。报告深刻分析了造成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后丧失自主技术开发能力的原因。报告认为,外方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手段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在合资企业引进了外方的产品技术,合资带给中方的绝大部分是外方产品的生产许可权,而不需要产品开发活动。合资企业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因此合资企业难以对引进的产品技术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

  第二,由于引进新产品的主导权被外方掌握,所以合资企业不可能进行违背合资外方母公司利益的创新活动。

  第三,在外方主导产品权的情况下,合资外方很难容许在合资企业中存在一个活跃的研发组织。中国企业与外方合资过程中,原国有企业的研发力量大量流失。

  据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调查,彩电、计算机、DVD和手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这4种产品的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多数不在我国企业手中。例如,在DVD57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掌握的只有9项,还都是非核心技术;在个人计算机11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掌握专利的有69项;在彩电11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掌握专利的72项,其中包括10项非核心技术;在手机65项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掌握专利的有33项。

  在探讨跨国公司对于中国技术发展中的影响时,不能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据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调查,进入中国的绝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按照合同都认真地转让了技术,而且这些转让的技术绝大多数是先进技术。问题在于,一些行业的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过程中没有通过引进、消化、创新把这些技术转化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中国当地企业处在依赖跨国公司提供技术和不断引进技术被动地位。

  某些行业出现跨国公司利用优势市场地位限制竞争的苗头

  一些机构对于跨国公司在中国一些行业垄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认为,垄断是一种行为,即运用优势市场地位限制竞争。

  瑞典利乐公司(TETRAPAK)在无菌纸包装材料行业已经占有中国市场85%以上份额。该公司向中国饮料行业特别是乳品行业提供了约1000台无菌包装机。无菌包装机为中国饮料行业特别是鲜奶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由于无菌灌装机必须使用专用包装纸的特殊工艺,使得利乐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市场优势地位。近年来,据国内同类企业提供材料,利乐公司涉嫌通过捆绑销售、维修设备不提供定时定量承诺、与上游专用包装纸供应商建立同盟等方式实际上限制中国当地企业发展无菌包装材料和无菌灌装设备。

  据2003年的调查,柯达公司在感光材料行业也已经出现利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苗头。按照“98协议,柯达公司投入巨资,全面改造中国感光材料行业,为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柯达公司也得到了相关利益———在中国感光材料行业市场份额超过50%。2001年以来,在3年保护期结束后的3年里,我国感光材料市场没有引进新的竞争者。2003年10月,柯达公司与中国乐凯公司合作,收购了乐凯公司20%的股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公司市场优势地位的取得并非不正当竞争的结果,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他们为中国产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前提下得到政府支持的市场优势地位。人们不应当在批评其限制竞争的问题时忽视他们对所在行业发展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

  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经营环境越来越宽松。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地区总部和设立运营中心而逐步实现集团化,其竞争实力明显加强。跨国公司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的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问题,放任跨国公司竞争就不可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显然,如何反对垄断建立健康的生产竞争秩序已经成为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

  而抑制跨国公司垄断的措施主要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引进新的竞争者,保护弱小的竞争者,形成公平的比较充分的竞争。与此同时,需要加快反垄断立法。当然,反垄断不是针对外国跨国公司,而是针对垄断行为,包括内资企业的垄断行为。

  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导致优惠政策泛滥

  当经济发展思路偏离科学发展观时,招商引资成为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捷径。恶性引资竞争使得外资工作在一些地方偏离了科学的发展观。

  一些地方各种额外的优惠政策以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来自国务院五部委的检查验收信息表明,截至2004年6月,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41个,规划用地面积3.75万平方公里。对各类违规设立的开发区加大清理整改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撤销各类开发区4735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2%;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面积的64.4%。

  最近,媒体披露云南省引进金光纸业项目出现毁林圈地的后果。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一项目理所当然引起人们的关注。金光集团的这个项目,在云南立项之初就遭到专家们的激烈反对。而该集团为期两年的林基地种植项目刚刚实施完,2004年4月,国家林业局就要求整改“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项目存在砍伐现存自然林木再造人工林木的问题。

  优惠政策泛滥带来的招商引资高投入高消耗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这些问题理所当然应当得到纠正。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跨国公司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