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再箍募集额度 上市公司圈钱有望被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 18:33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记者文静 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将被有效遏制。5月17日,CIEN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日前对申请首发(IPO)公司的募集资金量上限做出明确规定:扣除老股东独享的滚存未分配利润后,不超过净资产值的两倍。
这是继去年7月证监会潜行IPO新政以来,监管部门再度收紧首发股票的募集资金量。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今后单只新股的融资额将出现明显下降。 刚性规定 新股融资量的多少作为一种尺度,一直为市场所关注。 “各券商投行部已经得到有关通知,”海通证券投行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从下周开始将严格实行的就是筹资总额不超过净资产两倍的规定”。 “我们也是刚从证监会得到有关信息,”银河证券投行部也向记者验证了此消息,“此次,证监会可能会更加明确规定IPO融资额度不超过净资产的2倍,而且附加了‘扣除老股东的滚存未分配利润’一条。而此前,虽然已明文规定上市公司筹资总额度,但由于规定过于模糊,因而执行起来有些弹性。 记者仔细查看今年以来IPO发行的20多家公司发现,尽管其中将近一半的公司执行的正是这个融资额标准,但绝大部分募集资金量实际上都超过了两倍。 海通证券这位人士进一步解释,券商和证监会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大盘股融资额度控制在2倍左右,小盘股或者高科技股控制在4倍以内。2到4倍是券商一般掌握的尺度,一些比较激进的券商将尺度控制在4倍左右,比较保守的券商控制在2倍左右。“实际上,要有一些高科技公司的话,筹资额度就会超过这个尺度。”他说。 “企业IPO该按什么标准定融资额度,证监会也做过一些努力,但是不好调节,这个标准太不好掌握。实施一刀切也好,至少是一个规范的标准,虽然说这种做法不科学,但在中国市场目前还就需要这样的划线,就像市盈率不超过20倍一样”。大通证券的分析师马晓明指出。 但他也提到,这种一刀切是中国特色。“这些在国外成熟市场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在国外只要投资者认同这家公司,你愿意按多高价格发、愿意发多少额度,没人会限制,一切让市场说话,市场在调节着额度和价格。但在中国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有很多畸形的现象,必须要靠政府手段调节。” 发行审核“三部曲” 中国股票发行方式最早是额度制、审批制,也就是说,要想发行新股,企业必须首先取得各个地方政府、各部委等的上市额度,再经过一系列的部门审批。这种制度不仅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而且造成为了争夺上市资源“跑部钱进”的现象。客观上,也造成很多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盲目圈钱。 至2001年3月,从1997年开始的300亿额度消化完毕后,核准制开始正式实行。核准制彻底取消了地方和政府部门的推荐职能,监管机构也不再负审批之责。企业很大程度上由中介机构来“把关”,企业质量如何、风险如何,更多地交由市场自身去甄别和判断,而前提必须是信息的充分披露。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社会公众发行的部分不少于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额的25%,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公司拟发行的股本总额的35%。 “上市公司发行的股数最大额度已经被限定。”一位投行人士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原先股本为5000万的公司,按照上面的两个条件,其发行的股数应该介于6667万股到9285万股之间。 如果发行的价格趋于合理,实行核准制后,一、二级市场价差非常大的情况将会逐渐改变,同时一、二级市场的价格会走向合理。但高市盈率却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一大难题。高市盈率导致股价的虚高,市场中泡沫浮现。 为了制止市盈率越来越高的苗头,证监会只好出面划线,明文规定IPO的市盈率不能超过20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景象。从2002年开始,新股发行市盈率一度出现逐步走低的迹象,临近年底,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发行市盈率只有15倍,皖通高速(资讯 行情 论坛)12.22倍。2002年以来,管理层把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基本上控制在20倍以下。 “因为能够制约上市公司的融资的三道紧箍咒无非就是发行价格、发行的股数和筹资总额,前两个的乘积等于筹资总额。”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证监会希望从两个方面控制筹资量。 同时证监会从券商方面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的控制。为了控制排队等候上市企业的数目,同时加大了券商责任,让券商精选项目,在核准制下,证监会根据不同券商也实行“通道制”。通道最多的券商,也只是拥有8条通道。即便这样,仍然不能遏止上市公司的圈钱行径。迫不得已,从今年4月开始,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证监会开始施行保荐人制度。 “证监会一直都试图在发行这个源头上对上市公司加强监控,想尽办法遏制上市公司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依然有公司圈钱现象不断发生。”一位证券业人士指出。 监管层显然继续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圈钱控制,从原则上把握净资产2倍的标准到这个标准的一刀切,监管层面对上市公司圈钱现象下定了要尽量根治的决心。 能否遏制圈钱? 企业IPO上市的融资额度全部执行“不超过净资产两倍”的标准,将对单只新股的融资额度形成限制。 记者随机查询几只近期发行的新股,总体看,即便不扣除发行前老股东的滚存未分配利润,其募集资金也超过了净资产的两倍。西南证券的张刚指出,这一结论的得出,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来自IPO募集资金不超过净资产值“两倍”的刚性约束。其中,对净资产值的时间界定尤为值得关注。作为企业IPO筹资的重要“依据”,在发行审核实践中,以企业何时的净资产值为依据进行计算,各方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说来,存在三个关键时点——公司申报材料前的净资产值;上发审会前的净资产值;公司通过发审会后、发行前的净资产值。采用不同时点的净资产值,显然会导致企业筹资金额的不同变化,而这种变化客观上不见得有利于公众投资者。将这一时点明确为公司上发审会表决前一年的净资产值,更符合公司接受发审委审核时的状况;而不超过净资产两倍的刚性规定,则直指一些企业盲目筹资的冲动。 另外,在净资产值中扣除发行前老股东的滚存未分配利润,意味着将减少募集资金的基数,有利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统计显示,一些IPO公司中,纳入净资产值计算的发行前老股东滚存未分配利润,竟占到净资产值的1/4、1/5,如5000万元的净资产值,老股东滚存未分配利润高达千万以上。相应地,一些企业发行前进行巨额利润分配,而老股东独享的滚存未分配利润又计入净资产……为遏制类似的“取巧”行为,明确扣除老股东独享滚存未分配利润后的净资产计算口径,明令向发行前老股东分配股票股利的IPO公司,须在发行前履行相关手续,完成工商登记变更等,显然意在保护发行后新股东的权益。 “此次推行这种政策,还是以前政策的延续,仍旧是防止上市公司圈钱,”西南证券的张刚表示,“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有上市圈钱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大的项目去做,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也会使项目变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任何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规定筹资规模一方面可以限制上市公司无限制地乱圈钱,但是,如果公司手中真的有好项目的话,又因为得不到融资从而限制了好项目。 “其实证监会缩紧上市公司IPO圈钱,并不等于要限制上市公司的发展,《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要求与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净资产收益率从平均10%降到了6%。这说明证监会更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再融资。”恒远证券的分析师徐?认为证监会已经在为控制IPO融资量做了大量铺垫。 “证监会是在引导上市公司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让他们注重继续发展,IPO不是一锤子买卖。”大通证券的马晓明同意这种说法,“这样的规定从客观上也是为了减轻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融资额过大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就会很有压力,而限制了融资额,将会把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为公司今后的再融资打下基础。” 另外他也提出不排除证监会还有其他意图,“监管层实行这样的规则,可能也是为了增加今后发行的家数,为前一段风传的小盘股打包发行创造环境。单个公司融资额减少了,显然发行的家数就可以增加。” |